儿童教育的“理欲成理”与“化意为义”.doc

儿童教育的“理欲成理”与“化意为义”.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教育的“理欲成理”与“化意为义”

摘要人是一个集欲、意、理、义为一体的复杂事物。尊重欲望的合理性和意识的复杂性,以“理欲”和“化义”的方式促进个体社会化,在其人格和生命中建构“理”“义”的成分,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阶段是人生精神建构的初始和关键时期,“理欲成理”和“化意为义”是儿童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

关键词人;儿童;欲望;理性;意识;道义

2017年,四川大竹13岁男孩袁某弑母;2018年,湖南沅江12岁男孩弑母;[1]今年3月,河北邯郸三名13岁少年残忍杀害同学并埋尸。[2]触目惊心的一例例案件,让我们在深刻反思教育的责任和如何救赎的痛定思痛之后,不得不思考一个原点性的问题:人是什么,儿童如何,教育何为?

笔者认为,人是一个集欲、意、理、义为一体的复杂事物。在其生命历程中,需要有一个“理欲成理”和“化意为义”的过程。

一、欲望的现实性与“理欲成理”的必然性

所谓“理欲成理”,前面的“理”用如动词,意为“调理”,后面的“理”為名词,是“理性”的简称。我们主张,应该对人的欲望善加调理,既尊重其客观需求,又节制其枝蔓,使之合乎理性,保持生命原发的动力。

人是什么?东方的女娲抟土造人说、西方的斯芬克斯之谜都代表着先民对于这一问题的求解和迷思。中西方的古圣先贤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开始了对于人性的冥思与探寻。孔子解释“克己复礼为仁”,并进一步阐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3]认为要克去己私,存仁于心,克己才能由己,才能自己作主而不依靠别人,坦然明快而积极乐观的态度跃然纸上。对于克己复礼的条目要求,孔子主张“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勿”都是克己的功夫,是在具体行为上依据礼的标准规约自己。孔子也依据这样的标准,把能够克己复礼遵守“四勿”的人称为君子,不能做到的就是小人。至孟子,则将伦理规范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提出了著名的“四端学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4]仁义礼智四种德行都找到了心理的源头。但同时孟子又主张奠基于四端的人性善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想要养成道德修为还必须“尽心知性”“寡欲”“内省”和“养气”,[5]经历长期的学习与教育的历练和修养。至宋儒,有鉴于唐末、五代的肉林酒池、欲望无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张,实则与孔子的“克己复礼”一脉相承。

荀子则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人伦,在于人之间的情感,“人之所以为人,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6]。人伦一方面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一定的层次和秩序,同时也成为情感的纽带。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7]。能把大家的力量集合到一起分工合作是以“义礼”为基础的,因为人有了这样的“分”与“义”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根本也在于对每个人欲望的合理节制与规范,人类社会和社会化大生产才成为可能。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欲望渐渐持尊重和包容的态度。笛卡尔在反驳伽森狄时说:“虽然人是动物中最高贵、最完美的,然而无论如何,人还是动物的一种,不能从动物中除掉。”[8]一生经历了无穷磨难与煎熬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地坛这个别有文化意义的地方痛苦地思考着,停下轮椅后说出这样的结论:“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9]

生物性作为生命的基础,决定了人与植物、动物有着生物学意义上的近亲关系。不跳动的心脏、不参与新陈代谢的细胞无从体现生命的基础,也自然与人毫无联系。不承认人的生物性,不尊重作为生命基础的欲望,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作为主动生长的事物,人的生命发展欲求必然存在,因为他需要主动地从外在世界获得物质和信息的给养。因此,欲望的存在是作为生命维持和发展的根本性原因,也就成为人的属性之一。然而不幸的是,欲望并不容易节制,相反却时时试图膨胀,往往让人面临困顿与悲哀的境地。

人类能够揖别动物界,成为这个世界最有力量的部分甚至有权决定这个世界的命运,有其深刻的自身条件与内在原因。哲学家杨国荣列举了人和动物相比带有区别性的特征:“所谓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运用符号的动物,人是制造工具和运用工具的动物,等等,便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人之为人的特点。”[10]杨国荣先生所列举的人的语言、运用符号、制造与使用工具这些侧面呈现的特征,主要是从“人之能为”的角度进行的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人之能为”作为人的外显的能力特征,却没有回答属于人或人类所单独具有的独特内涵,相较而言,理性才更加契合“人之为人”的事物本质。

其实,欲望的节制本身也依存于理性。理性之“理”如同树木的纹理,表现为外在秩序,也表现为合规律地规约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