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网络新词英译研究.docx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网络新词英译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基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网络新词英译研究

?

?

夏珺

【摘要】汉语网络新词附带文化义而带给其英译一定的困难,通过梳理不同类型的网络新词的特点,如“词族”网络新词或“热点”传播的网络新词,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采用直译法以及意译法分别对译从而使网络新词中的文化义得以呈现。

【关键词】网络新词;对等;直译;意译

一、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上涌现了大量新词,这些词汇以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较大的特点流行于各大网络平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来自不同地域的网民通过网络这个高效、便捷的传播媒介,将时下流行的网络新词在互联网之外的真实世界快速传播,使其被更多人熟悉并使用。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新词的兴起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并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语料,从最初崭露互联网到新闻、媒体的大范围传播,网络新词不在局限于“虚拟世界”,一跃而上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网、新华网曾多次引用网络新词,从体内爆发的“洪荒之力”,点燃了不少人心中的“小宇宙”、而“新四大发明”,更是带火了“秒杀”、“刷脸”、“抢红包”和“高铁游”,此外,从“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到“工匠精神”热度不减,一系列好举措接连出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是文化的传播者,网络新词的传播有助于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准确译出网络新词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对促进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实践和研究领域。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对网络新词进行了深入研究。梁林歆、许明武借助语料库对中国日报英文版中搜集到的近500个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剖析,并提供了对应的翻译策略;张沉香、张翔等学者从语言能量观的视角,认为网络新词作为语言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变体,其在构词和词语重组的过程中会衍生出新的意义并获得新的能量,并从语言能量转换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网络新词的翻译策略;傅福音、章梵基于全球化语境,认为网络新词隐含的文化的翻译应考虑到文化发展的同质化和多样化,翻译时可采取“以目的语为目标”的归化策略和“保留原语语言特色”的异化策略;贾辉从语用综观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译者应该应用特定的语言环境来阐释网络新词的丰富内涵,使译文符合人们的认知结构、顺应当时的社会语境并注重中外文化的衔接。

本文基于奈达功能对等论,结合网络新词隐含的文化底蕴,试图将汉语网络新词的英译策略分为直译和意译,以期为网络新词的英译研究提供具体的翻译策略。

二、网络新词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的总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实现了社会信仰的传播及社会成员的交流。网络新词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文体,也承载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并反映了其工作、生活和交往模式。正如某些语篇类型的流行可以反映文化的走向,例如抒情诗在拉丁美洲远比在美国更为流行,网络文体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在紧张工作学习的压力下释放自我的本能。2009年起,大蒜、绿豆、棉花、生姜等农作物产品价格飙升轮番上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西南干旱以及北方倒春寒影响了农产品的收成,一系列农产品产量的下降导致各大城市供不应求,市民争相购买,导致大蒜等农作物价格高于鸡蛋、猪肉的价格,淘宝上出现“炒蒜团”,将大蒜价格炒至一斤10元,网络上涌现出了诸如“蒜(算)你狠”、“豆(逗)你玩”、“棉花掌”、“姜(将)你军”等一系列词汇,谐音的使用打破了一成不变的语言模式,借用谐音字易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相较于正式文体更易突出其隐含的意义,且满足语言的经济原则。从上述现象来看,网络语言在特定领域内有相应的大量的词汇,它们是表示某一文化焦点的重要标志,网络词汇的发展伴随人们对广义的社会文化关注而产生变迁,反映了时下的主流文化及价值观。所有表现在语言与文化关系上的有趣特征,主要是语言使用方式的问题,所有的语言都是开放式体系,所以都存在发展、变化和衰退的潜势。网络新词的产生发展及演变均不能脱离文化的转向,一部分顺应社会文化深得民心的词汇得以保留,而只是出现在某个社会阶段附着于某一社会现象而生的网络热词将会随着某种现象的消失而渐渐被人们遗忘,比如经过“蒜你狠”大蒜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后,大量大蒜滞销,价格由之前的十元一斤跌至一元,网络上随之出现与其对应的新词“蒜你惨”。语言的自我净化功能还淘汰掉了一部分粗俗、不雅观的网络词汇,比如“草泥马”、“砖家”、“滚粗”、“傻逼”这类词汇因为其具有攻击性、侮辱性而被过滤。

汉语网络新词就其形成原因主要归因于线上(网络)与线下(社会)的交互传播,而语言的传播亦是文化的传播,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得以具体表现的形式,两种不同民族语言的交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网络新词承载的文化底蕴

文档评论(0)

189****4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