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PAGE
编号
SJ-NW-14-2010
代替
SJ-NW-14-2009
密级
商密3级▲
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技术规范
内开手柄设计规范
2010-11-25
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汽车的自主开发是中国汽车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汽车自主开发设计中,内外饰设计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在此,特编写此规范——《内开手柄设计规范》,希望对坚持走自主开发之路的新生力量的快速成长能起到一定帮助,也希望对各位设计人员能有一定帮助。本规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本规范代替SJ-NW-14-2009《内开手柄设计规范》,与SJ-NW-14-200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1、设计内容;
2、内开手柄与锁机构的匹配设计;
3、扭力弹簧。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所管理。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二中心轿车开发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
规范编号
制定/修订者
制定/修订日期
批准
日期
SJ-NW-14-2006
2006/2009.05
2006
SJ-NW-14-2009
2009.05/2010.11
2009
内开手柄设计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汽车内开手柄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国家标准和性能要求。阐述了内开手柄开发的一般过程、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及生产工艺等。
本规范适用于N1、M1类车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1GB11552轿车内部凸出物
2.2GB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3术语
本规范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
3.1内开手柄:又称内拉手,英文名称为:INNERHANDLE。
4要求
4.1设计输入
4.1.1车门内蒙皮
4.1.2锁机构
a、空行程
b、解锁行程
c、锁机构与内开手柄的连接方式
d、锁的开启力
4.1.3门内饰板
4.1.4内开手柄造型A级面
4.2内开手柄的典型结构形式
a)内开手柄总成带锁止按钮,主要结构组成:1、内开手柄;2、手柄支架;3、弹簧;4、转动轴;5、缓冲垫;6、锁止按钮。
弹簧
弹簧
转动轴
锁止按钮
锁止按钮
手柄支架
内开手柄
缓冲垫
b)内开手柄总成不带锁止按钮,主要结构组成:1、内开手柄;2、手柄支架;3、弹簧;4、转动轴;5、缓冲垫。
手柄支架
手柄支架
内开手柄
缓冲垫
缓冲垫
弹簧
转动轴
4.3内开手柄与锁机构的连接方式
a)内开手柄与锁体采用“L”型端头拉索连接方式;
锁止按钮拉索
锁止按钮拉索
内开手柄拉索
拉索套
拉索套
b)内开手柄与锁体采用“圆柱”型端头拉索连接方式;
圆柱端头
圆柱端头
圆柱端头
c)内开手柄与锁体采用拉杆连接方式;
拉杆套
拉杆套
拉杆套
内开拉杆
锁止拉杆
4.4内开手柄总成的固定形式
a)内开手柄总成安装在车门内蒙皮上;
内开手柄总成
内开手柄总成
车门内蒙皮
b)内开手柄总成先安装在门内饰板上,然后与门内饰板一起安装在车门内蒙皮上;
内开手柄总成
内开手柄总成
门内饰板
4.5手柄布置和运动分析
4.5.1手柄布置人机操控性1
编号
内容
基准值
备注
①
I/S扣手长度(操作点到U点长度)
R1<685
最大极限值760mm
②
开启时肘点到操作点的位置
L>480
最小极限值420mm
③
竖立把手开始位置
A值:120~140
4.5.2手柄布置人机操控性2
③
③R1
④R2
编号
内容
基准值
备注
①
手指伸入空间
A值:28~40
最小极限值23mm
②
手指抠动空间
B值:28~45
最小极限值26mm
③
手指接触手柄R角
R1角:≥R6
作为手柄造型输入条件
④
手指接触手柄R角
R2角:≥R1.5
作为手柄造型输入条件
4.5.3手柄操作力
扣手宽度VS手柄操作力
分类
扣手宽度
手柄操作力范围
1根手指操作
35mm
13N~17N
2根手指操作
60mm
21N~24N
3根手指操作
85mm
26N~34N
4根手指操作
110mm
36N~44N
4.5.4弹簧布置
编号
内容
基准值
备注
①
弹簧杠杆比A/B
K=A/B≈0.8~1.2
推荐值:A/B=1
②
③
弹簧直径
φ值:φ1.2~φ1.5
推荐值:φ1.5mm
④
扭簧内半径值
R值:R3.25~R5.75
建议弹簧与转动轴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SJ-ZQ-1-2006-转向轴电子助力系统开发流程.doc
- SJ-ZQ-2— 2006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开发流程.doc
- SJ-ZQ-2-2006-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开发流程.doc
- SJ-ZQ-3-2007-方向盘间隙设计规范.doc
- SJ-ZQ-4-2007-汽车转向柱万向节相位角确定规范.doc
- SJ-ZQ-5-2007-液压助力转向系统计算规范.doc
- SJ-ZQ-6-2007-方向盘下轮缘刚度试验规范.doc
- SJ-ZQ-7-2007 稳态回转分析评价规范_070625.doc
- SJ-ZQ-8-2008-方向盘阶跃输入仿真分析评价规范.doc
- SJ-ZQ-9-2008-踏板总成刚度强度分析规范.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