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docxVIP

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

?

??

?

?

?

?

?

?

?

???

?

?

?

?

?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微创穿刺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可作为临床优选手术治疗方案之一。

关键词:微创穿刺术;小骨窗开颅术;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对于该病的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小骨窗开颅术和微创穿刺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手术方式,对于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临床现在还存在诸多争议[1-2]。为对比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我院对收治的38例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并与行小骨窗开颅术的患者作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收治76例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有高血压的病史,经头颅CT确诊,出血量经多田氏公式计算为30~60mL,发病时间与手术时间间隔小于72个小时。其中,男41例,女35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56.54±7.52)岁,高血压病程(12.5±5.4)年,其中55例患者为丘脑及基底核区域出血,21例患者为脑叶区域出血。将以上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脑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微创穿刺清除颅内血肿术治疗,术前首先做头颅CT扫描,根据CT片对颅内血肿的位置进行定位,确定合适的穿刺路径,穿刺点应注意避开头皮及脑部重要血管,穿刺路径方案确定好后,用记号笔标记在头皮位置。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清除套装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遵循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的操作规程抽吸及冲洗血肿,抽吸血肿时应注意合理控制时间和速度,初次抽吸量应为血肿总量30~75%,遵循平稳控制颅内压的原则,缓慢抽吸。初次引流完毕后将引流管夹闭,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患者颅内血肿消除情况,每6个小时开放引流管一次,开放前将3~5万U个单位的尿激酶注入,第1日3~4次,第2日2~3次,视引流情况及头颅CT复查,视颅内血肿引流情况,酌情拔除引流管,引流管的放置不应超过7天。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具体手术方法如下:首先行头颅CT扫描,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从而确定手术区域,并标记其位置。患者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颞下入路,逐层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使骨性结构暴露。借助颅骨钻将颅骨钻透,铣刀铣开大小3cm~4cm×5~6cm的骨窗。将硬脑膜呈“+”字形切开,沿颞中回借助脑穿针穿刺血肿部位,将血肿部位确定好后,长0.5~1cm的皮质切口向深处分离以接触到血肿部位,然后借助低负压吸引器将血肿缓慢吸出,在这一过程中,速度不能过快,并对血肿腔显微镜下电凝止血,血肿清除后,将明胶海绵放入血肿腔以达到止血效果,并放置引流管。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①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②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③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改善(降低大于45%)判定为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所改善(降低范围在18%到45%之间)判定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改善或病情加重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行?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8例;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4例;即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4.55±3.65)、(33.42±3.26);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78±3.34)、(19.42±2.74);即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并发症

文档评论(0)

132****10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