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关于对人的行为与道德的教育约束有着很丰富的研究,这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推崇道德并以德治国的一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从科学的角度对人性以及人的需要做了深刻的剖析并探讨德育对人的重要性。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容性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这一方向同时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道德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与青年教育”等。这些名称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研究侧重面上的差异,但实质上研究主题都是一致的。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论域,并且每个论域的研究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学者们解答这一问题的前提和方法基本上一致认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佛道文化为补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并一致主张以批判继承的原则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对于所谓资源性意义的具体解释,学界却有大致如下三种分歧。其一,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意义。一是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纳入德育学科的认识,从宏观层面讨论了德育学科借鉴中国传统德育发展成果的理由。有学者认为,坚持在德育课中揉进传统德育思想成果,不但可以提高德育内容的人文性,而且可以发挥我国传统美德中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二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在宏观层面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在微观层面上,学者们的讨论已经开始深入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种学派的某种具体思想的价值评估。如有学者总结了道家伦理智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其二,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观点的提出基于两点理由:一是历史传统的延续。儒家的道德教育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教育人为其重要特征。二是社会现实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经被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因素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其三,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力”,并以其为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力就是:以塑造圣贤人格为目标、培养整体观念为内容、以言传身教为原则、以知行合一为方法,这些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内容整合、原则确立、方法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当代中国大学德育肩负着双重的责任: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有文化主体性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大学本身需要将自己建设成一个体现中华民族德性文明精神的载道和弘道之“器”以自身的教育体系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德性文明之“道”。因此,要实现这一使命所包含的任务,大学需要在改造大学本身和教育青年一代这两个方面复兴古典儒家的“大学之道”。今天,中国的大学深受资本主义拜物教文化与现代西方所谓“普世”文化的影响。现代大学本身很大程度上是“理性”文明而非“德性”文明的象征和载体。中国的大学也不可避免地被这种精神所沾染。然而,中国教育的指导方针是“德育为先”,这是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一脉相承的。这意味着中国大学的育人宗旨是“道德”教育为体,“真理”教育为用,两者合一。这意味着大学需要将道德人格置于优先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地位,并且用道德养成的教育来统率探究真理的教育。很显然,当代中国尚有不少大学背离了这个办学方向。即使是那些遵循这个办学方向的大学,其“德性”文明主导“理性”文明的程度也还有待提升。大学本身如何使知识技能的传授、真理的探究都渗透道德精神、道德文化与道德价值的内涵?这是当代中国大学在德育上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这意味着中国大学本身需要完成一种“德性”文明的转型,将其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轴心”从作为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真理”,转换成有文化根基的德行意义上的“道德”。大学的“德性”文明转型或改造,需要大学整体性地贯彻古典儒家“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与此同时,在直接教导青年的这个层面,古典儒家“大学之道”的复兴,其重点当在“游于艺”,即全面地恢复传统文化经典与艺能的教学和研习,让大学生通过门类众多的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