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
疾病名:脉络膜血管瘤
英文名:choroidalhemangioma缩写:
别名:
疾病代码:ICD:H31.8
概述:脉络膜血管瘤(choroidalhemangioma)属于良性、血管性、错构瘤性病变。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而毛细血管型血管瘤极为罕见。临床病理上,脉络膜血管瘤分为孤立性和弥漫性2类: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后极部,界限清楚;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无明显界限,往往从锯齿缘部伸延到后极部,且通常伴发于脑、颜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
流行病学:目前无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
病因:不明,因好发于后极部,推测与后短睫状动脉有关。
发病机制:属于先天性血管畸形所形成的错构瘤,病变主要占据脉络膜大、中血管层,而毛细管并不参与,血管由大小不同的血管组成,无肿瘤包膜。血管内壁
的内皮细胞无增生现象,管壁无平滑肌。临床表现:
1.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病因常有颜面部血管瘤和患侧眼球结膜及巩膜表层血管扩张,多较早进行眼科检查,发现眼底改变多在10岁以前。颜面部及皮肤血管瘤多沿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少数病人双侧分布,部分病人同时有软脑膜多发血管瘤(leptomeningealangiomatosis)。有颜面部及皮肤血管瘤病人的50%伴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Sturge-Weber综合征)。少数患者因血管瘤较小,且常规眼底检查难以发现。典型患者瞳孔区呈现明亮的橘黄色反光,眼底后极部表现为广泛扁平无边界的番茄色增厚,与之对应的视网膜都因变性和含脂褐质的巨噬细胞或色素上皮细胞侵入,呈污秽状而类似于视网膜色素变性。广泛低平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血管多扩张扭曲。若伴发青光眼尚可见扩大比例的视盘杯盘比。病变后期引起并发性白内障,虹膜红变,青光眼等。
2.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病不伴有面部,眼部或全身其他病变。发生于青壮年,平均诊断年龄近40岁。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为常见就诊原因。病程长者可
2
有中心暗点,扇形缺损甚至半侧视野缺损。瘤体多位于后极部,96%占位于赤道后,86%距黄斑区3mm以内,42%部分或完全位于黄斑下。肿块大小3~18mm不等,平均7mm。隆起1~7mm不等,平均3mm。肿瘤呈橘红色隆起,边界清楚,瘤体表面的色素上皮或增生呈色素沉着,或化生呈黄白色纤维组织。肿瘤对应处视网膜改变多样化,或轻度水肿,若位于黄斑区可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或囊样变性,囊样变性相互融合成视网膜劈裂。早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局限于肿瘤附近,后期视网膜广泛脱离,坐位检查眼底可见下方视网膜明显隆起,甚至达晶状体后。邻近视盘的肿瘤能引起视神经缺血性改变,进而出现相应视野缺损,如半侧视野缺失。自然病程中肿瘤增大缓慢,但视网膜病变逐步加重。
并发症: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囊样变性和继发性青光眼。
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表现:脉络膜血管瘤是由大小不同的血管组成。血管壁为一层内皮细胞,管腔大小不一,血管壁之间有纤维组织形成的间隙。脉络膜血管瘤的血管形态可分为3型:
(1)毛细血管型:由毛细血管组成,只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的管腔组成,内皮细胞形态正常,无增生现象,管壁无基底膜及平滑肌组织,管壁之内为疏松水肿的间质组织,主要为色素细胞及纤维细胞,但不如海绵状血管瘤者排列密集。细胞未见明显异常及增生。
(2)海绵状血管:组织由大小不等的管腔组成,但以较大血管腔为主,其中有些小管腔。血管壁薄,只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也未见基底膜及平滑肌组织。内皮细胞形态正常。未发现增生现象,管壁之间为极薄的间质组织,其成分主要为被挤压成板层状的脉络膜基质,表现为色素细胞排列极为密集,但色素细胞未见增生,多见于孤立血管瘤。
(3)混合型:是由毛细血管型及海绵状血管型两类血管组成,多见于弥漫性脉络膜血管瘤。血管瘤内部充满血液主要为红细胞,偶见多形核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有的管腔内血液较少,可能与肿瘤受到挤压有关。在弥漫性血管瘤表现脉络膜的厚度为正常的4~5倍,与邻近的脉络膜无明显界限,但孤立型血管瘤与周围的脉络膜组织之间有压缩的脉络膜黑色素细胞和脉络膜板层形成的明显界限。由于血管瘤的影响,可发生各种改变,在肿瘤表面的视网膜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首先表现为血管瘤表面及其附近视网膜组织有一定范围的脱
3
离,脱离的视网膜下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视网膜组织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轻者表现为外层视网膜有明显囊样变性,囊内充满蛋白性渗出,致使视网膜增厚。神经节细胞层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节细胞减少,内外板层也有不同程度萎缩。最严重者视网膜各层正常组织结构完全消失,全部被胶质组织及结缔组织代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也可表现为增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