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学具操作 优化数学学习.docx

借助学具操作 优化数学学习.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借助学具操作优化数学学习

要实现新课程教育目标,就要结合小学生特点,应用具有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具操作刚好是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学具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动手操作之中,这一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形象思维,还能够形象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习效率[1]。

一、借助学具操作,打破思维局限

课堂上应用学具也要把握好一个度,并不是用的次数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多次运用会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效果适得其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时机,利用合适的机会进行学具操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打破思维的局限空间,通过开展学具操作活动让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简单[2]。比如在教学生认识厘米时,教师要求学生先测量自己课本的长度,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学前阶段接触这一知识的机会比较少,因而在测量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错误,当学生没有测量正确而得出错误结果时,很容易对数学失去信心。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尺子上少了零刻度,那么它还可以用来测量吗?”这时学生就能思考到没有了零刻度线但是还有其他刻度,有刻度线就能够测量。于是在这里再次应用学具直尺,教师再交代学生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并将刻度尺中的“1”看作零刻度,对铅笔进行测量。接着,教师再次提问:“如果‘1’刻度线也没有呢?”这时学生就会将刻度尺上的“2”视为起点。但是这样测量后,物体末端对应的刻度读数就不是物体的真正长度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读以“1”和“2”为起点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呢?有的学生就能想到以“1”为起点,“1”就成了“0”,“2”成了“1”,用尺子测量的物体末端对应的数字应该减去1厘米就能得出正确长度,以“2”为起点的,用尺子测量的物体末端对应的数字应该减去2厘米就能得出正确长度。这一做法引导学生把刻度尺上任意一个刻度当成起点,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学具来认识厘米,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数字的敏感,突出课堂上深度教学的理念。

二、借助学具操作,形象认识数学概念

通过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学生能够发现,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其认知规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由原来的倾听和理解转化为探索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丰富了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的认知,并逐渐理解知识内容,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时,求知能力受到激发,并逐渐带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比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填鸭式教学对平均数进行讲解,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无法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算法,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针对这些情况,应利用学具操作来改善这一情况。在上课前,教师提前准备关于梨子的卡片学具,接着教师按照规律将图片分为多份,并选择十位同学参与这一活动,将活动过程向座位上的同学展示。接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即两人为一组,然后将分好的十份图片交给十位学生,每人卡片数量不相同,但是每个小组里的两名同学获得的卡片都有一定规律,其中一个组里的两份卡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搭配:1.一位同学得一张,另一位同学得九张;2.一位同学得两张,另一位同学得八张;3.一位同学得三张,另一位同学得七张;4.一位同学的四张,另一位同学得六张;5.两名同学分别都有五张。接着教师就通过这个例子向学生介绍平均数:共有50张梨子卡片,将卡片分给五组同学,每组有两名同学,除了两名都有五张卡片的同学之外,其他同学的卡片数量都是不同的,但是每组加起来得出的数字都是10,每个小组图片相加的数量都一样,谁都不比谁多也不比谁少,所以10是平均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到平均的概念。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对平均这一概念的认识,了解应用平均数的方案和技巧,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

三、借助学具操作,训练思维深度

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利用学具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动力,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实践过程拓展思维的深度。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学具操作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促进学生思维有效运转。例如教师在讲授“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个知识,教师可两次或多次应用学具操作,培养学生思维深度。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利用量角器任意画一个角,这个角的范围在90°以内,接着向学生展示一个不完整的量角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量角器坏了,还有其他学具能画角吗?这时学生会想到三角板,并尝试利用其他学具绘画,学生的尺子学具标配都有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