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
疾病名:嗜皮菌病
英文名:dermatophilosis缩写:
别名:嗜皮菌症;潜蚤病疾病代码:
ICD:A43.8
概述: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本病主要在动物中传播,是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已在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发现。人类感染病例罕见。1960年Dean等在美国纽约发现4例患者在与病鹿接触后发生了此病。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在动物中传播,是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已在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发现。人类感染病例罕见。1960年Dean等在美国纽约发现4例患者在与病鹿接触后发生了此病。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病因:嗜皮菌属放线菌目嗜皮菌科,典型菌种为刚果嗜皮菌。其主要特征为好氧或兼性厌氧,基内菌丝体粗,0.5~5μm,被硬胶质囊包裹着,横隔分裂,成熟后菌丝体裂为碎片和球状体,遇合适条件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孢子直径0.5~1μm,顶端生5~7根鞭毛,萌发成菌丝,波曲状,有横隔。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
发病机制:嗜皮菌侵入人体,萌发成菌丝,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遇合适条件,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导致损害。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临床表现:嗜皮菌症常发生在牛、马、鹿和山羊等动物身上,人接触有病动物即可能发病。一般在接触2~7天,在一侧或双侧手背、前臂出现多数无痛性淡白色丘疹或脓疱,直径2~5mm,周围有充血带。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
2
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菌落初为白或灰色,后变为橙色至黄色。革兰染色阳性,不抗酸。胞壁Ⅲ型,糖类型β(含马杜拉糖)。用牛心浸液血琼脂在有氧和含5%~10%二氧化碳的气体中,37℃培养均生长良好,
可见气生菌丝,在27℃培养生长较慢。用沙堡琼脂培养不生长。其他辅助检查: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根据流行病史、与动物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鉴定而确诊。
鉴别诊断: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治疗:对症治疗或不经治疗,皮损常在3~14天内痊愈。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循证医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