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 项目式学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黄鹤楼》教学设计 项目式学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教学设计(八上第三单元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黄鹤楼》为吊古伤怀的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仕途不顺的失意、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同时,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着手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感叹。本课主要通过“一字立骨法”进行教学,抓住“愁”字,由浅入深,探究崔颢的多重愁绪。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和节奏美。

2.鉴赏诗歌,感受景物与情感融合。

3.品读诗歌,探究崔颢的多重愁绪。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感受景物与情感融合。

【教学难点】

品读诗歌,探究崔颢的多重愁绪。

【教学过程】

任务情境: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据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只在崔诗下面题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播放《长安三万里》视频)

古人评价本诗具有“气象恢弘、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为《黄鹤楼》配一幅插图。

任务一:真情朗诵,读“愁”味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找出本诗的诗眼。

师:诗中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生:“愁”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愁”味。

师提示:朗读《黄鹤楼》时需要放缓语速。诵读尾联时语调要低沉,“何处是”三字要读出惆怅迷茫之感,“使人愁”三个字,语速要最缓,接近一字一顿,强化愁绪。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任务二:赏读诗歌,绘“愁”景

师:请你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为《黄鹤楼》配一幅插图。

生:黄鹤楼、白云、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烟波、江流

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何崔颢不从眼前实景写起,而是以神话传说开头?

生: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为什么要写黄鹤、白云?

生: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师:诗中有两个“空”字:“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作用有何不同?

生:“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

师:分析得挺好的。第二个“空”字前面有个词——“千载”,突出时间邈远,千百年来,白云,还是那白云,黄鹤楼,还是那黄鹤楼,可人间却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空”字蕴含了怎样的感慨?

生:“空”字蕴含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重在抒情。

师:非常好,我们看下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历历”“萋萋”用得非常好,这两个叠词分别描绘出怎样的画面?

生:“历历”描绘出山川的清楚分明,“萋萋”描绘出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师:这么生机勃勃的景象,与全诗哀愁的情感是否矛盾?

生:不矛盾。

师:这是什么手法?用生机勃勃之景来写哀愁的情感,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借江上繁荣景象衬托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任务三:联系背景,品“愁”情

师:诗人站在黄鹤楼上许久,不知不觉中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想到了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回答。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会越来越暗,家乡的位置会越来越模糊,作者此刻强烈的思乡之情会越加浓厚,难以排遣。

师:请同学们结合助读资料,说说诗人到底有哪些“愁”?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公元723年,崔颢不到20岁就中了进士,但因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只好远离京城长安,他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他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黄鹤楼胜景,想念家乡。

生1: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我读出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愁。

生2:从助读资料中,我读出了诗人那仕途不顺的失意之愁。

生3: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我读出了世事变迁的吊古之愁。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让我们带着这份愁绪,全班齐读诗歌,再次感受作者的“愁”!

主旨情感:《黄鹤楼》为吊古伤怀的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仕途不顺的失意、漂泊异地的思乡之情,同时,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着手抒发了世事变迁的感叹。

巩固训练:

(1)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售后加V wkl436858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102606500002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