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相辅相成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9课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中国西方中华法系特点:礼法结合罗马法基础上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的“法治”: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

2021级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时空坐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秦朝秦律引经注律律令儒家化魏晋礼法结合唐乡律合流宋元明清法律儒家化相争礼法结合汉朝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相争二、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礼法融合三、封建王朝的基层教化:礼法完善里耶秦简中的律法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十恶不赦”是指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在法律上规定有十种重大犯罪不能赦免。在历史上,十恶提法是逐步演变而成的。它是在西汉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北朝北齐时开始规范化,定十条重罪。至隋代把重罪改为十恶。到了隋唐,经过隋代《开皇律》与唐代《唐律疏议》对之的进一步的修订,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说法。以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都规定犯了“十恶”罪不能赦免。由于十恶之罪直接危害君主专制制度核心--君权、父权、夫权,所以自隋唐确立后,历代封建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之重罪。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情景创设

一、先秦至秦朝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刑礼分野,礼法之争,礼法对立儒家思想(王道)法家思想(霸道)特点夏商周夏商:重刑轻德;西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习惯法。《左传》记载,夏朝《禹刑》,商朝《商汤》,周朝《九刑》;礼法并存春秋战国儒学创立:主张德治,道德礼义教化民众;(1)理论来源:性善论(2)代表:①孔子,为政以德,主张德治,节用,爱人,爱惜民力②孟子:性善论;“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③荀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3)评价:德治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1、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发德治与法治早期辩论。2、战国:法家形成;(1)思想主张:以法治国;(2)理论来源:性恶论;?(3)代表:商鞅“变法彻底”;?韩非子:“集大成者”;性恶论,主张法治;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4)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治统一的时代需要礼法对立秦朝“设三老以掌教化”,对民众实施普遍思想教化法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编撰秦律,律令合一,律令并行;坚持轻罪重罚,严刑酷法。(律:主要指历代法典,用于判刑量刑。令:朝廷颁布的文告,主要是国家各项规章制度。律是法律体系的核心,令是律的补充。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相争,礼法对立材料一:商代的人祭之风很盛,人牲和兽牲用于祭祀祖先神;用人和犬牲进行奠基等等。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忍,后人无法想象。材料: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材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永命必须保民。——范文澜《中国通史》思考:简要评价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根本目的是维护西周统治秩序。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对统治者有一定制约作用;关注人民群体,有一定进步性;习惯法

表现①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引发德治与法治早期辩论;②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思想之争。背景1、经济:生产力: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社会处于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转型期。3、阶级:贵族阶层衰落,平民阶层、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4、思想文化:私学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帮手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中小学教学,教案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