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灯笼》中多样美的欣赏策略.docx

浅谈《灯笼》中多样美的欣赏策略.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灯笼》中多样美的欣赏策略

《灯笼》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灯笼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离不开的物件,而随着各种照明用具的普及,灯笼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这反而使灯笼所拥有的民俗色彩和意味变得更加突出。作者吴伯箫先生在抒写自己对灯笼的记忆与印象中,将灯笼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借助灵活的笔法自由表达出来,以多样的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正是学生自读这篇散文需要品读和欣赏的独特魅力。

一、品读丰富的民俗美

所谓民俗就是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从文化的角度观照,民俗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传并具有稳定性的事项;而灯笼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成为重要节日——元宵节最出彩的固定装饰物,因而具有民俗的典型特征。吴伯箫先生的《灯笼》是一篇抒情散文,文本中没有出现对灯笼形式、材质等物质形态方面的介绍,描述的是记忆和印象中与灯笼有关的生活情景,以此作为抒情载体来表达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因此在课文自读中,学生需要关注灯笼在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中所体现的丰富的民俗美。

在课文《灯笼》中,作者先是从孩子对光亮的喜欢谈起,引出具有光亮并伴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灯笼,并展开与灯笼有关的回忆:在神龛里偷偷点起来的烛火,陪李老五在暗夜中接祖父回家提着的灯笼,小时候“上灯学”路上挑着的纱灯,乡村风俗里还愿时高挂在村头的红灯,传统的元宵节里常见的各种舞灯,族姊远嫁他乡“大迎大送”时满街的灯火,描着朱红的宋体字体现主人身份的各种纱灯,未曾见过在文字中领略的宫灯以及文字中经常出现的塞外军营的将军灯。品读这些生活场景,能够看出所表述的内容尽管有虚有实,但都与灯笼有关。由此可以欣赏由灯笼串起的充满民俗风情的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这些民俗风情体现的是灯笼早已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独特的符号意象,因而承载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光影的美好记忆,也从不同侧面映照着各色人等的生活空間里的暖色调。这就是作者借助记忆中的灯笼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里所体现的丰富的民俗美。

二、领悟厚重的古典美

《灯笼》虽然是一篇现代散文,但字里行间处处充盈着厚重的古典美,尤其是语言的含蓄隽永、清新典雅和文本中随处可见的诗词典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正是文本中值得欣赏的重点内容——古典美。

首先是文章具有建筑美,这种建筑美体现在文本语言中长短句的交替运用上。如课文第三自然段多以长句为主,最后的句子“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就是一个长句子;这种长句子能够起到加重感情色彩的作用,句子的文字间也流淌着一种别样的情绪,特别适合在回忆中抒发怀念的感情。到了第四自然段,“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就是短句子,这种短句子简洁有力,能够体现一种和谐的声韵,适合表达生活中的情趣。这样长短结合的语言表达,在文章的内部结构中就能体现出独特的建筑美。其次是文章具有典雅美,这种典雅美体现在文本语言的文白相间和典故的运用上。如“连活活的太阳算着”“好听点说”就是具有清新俏皮的口语,而“爱光明而至焚身”“岁梢寒夜”就带有典雅的文言意味,这样两种语言在文本中交替出现,使文本语言具有雅俗俱佳的效果;又如“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句子中的“雪夜驰马,荒郊店宿”应是祖父打着灯笼夜行途中讲述的古人进京赶考的故事,而“忘路之远近”会让人想起《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奇遇,这样的语句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顿觉其中有意趣与文味相生、才思与章法共舞的美感。

三、体验浓郁的人伦美

在与灯笼有关的回忆与印象中,作者清晰描绘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与亲人之间的事情,其间充盈的是浓郁的人伦美。品读《灯笼》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情,就需要抓住相关的语段来体验文本中体现的深沉的人伦美。

首先是课文第三自然段描述的夜里挑灯迎接祖父归来。这件事中,虽然是“我”陪着家里的长工李老五去接祖父,但一路上祖父并不因为“我”年纪小什么都不懂而把“我”晾在一边,只和李老五说自己白天斡旋的事情,反而专捡儿童喜欢的故事说,既有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又有那个时代吸引人进京赶考的各种掌故;本来祖父能够懂得“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显然可以算作一个文化人,言谈之间难免有之乎者也之类文人的味道,但祖父的讲述竟然听得“我”都“忘记了路之远近”,可见祖父的讲述是通俗易懂又十分生动感人的,充分考虑“我”这个听众的接受能力。对这种祖孙之间的互相在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与祖辈之间互相关心的事例进行理解,以切实体验文本中浓郁的人伦美。

其次是第四、五自然段中表述的上灯学时母亲的言行举止。上学时母亲吩咐“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这灯笼是母亲“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下学归来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1****80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安全评价师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3日上传了安全评价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