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语文学习与生态道德教育.docVIP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语文学习与生态道德教育.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3

语文学习与生态道德教化

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新选了一篇《灰姑娘的时钟》(见人民教化出版社2001版第五册)。这篇课文借灰姑娘因未守时而受惩处的故事,提出了“时间伦理”的概念及其社会意义。这是教材中首次将“时间”的意义上升到“伦理”的层面来阐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的觉悟也被激发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相识到,珍惜时间不仅事关个人,而且事关他人,事关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珍惜时间也是应当具备的伦理道德。

受此启发,我联想到现今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环境爱护问题。“环保”应当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由于我们的教化还不够重视学生内心深处对生活的体验,因而他们往往缺乏?“环保”意识行为的自觉性。最近《上海教化》上有人撰文指出:教化的另一种表述,就是“意识”的培育。文中列举的事例之一是:刚刚举着旗子在宣扬环境爱护的孩子,回家时就将雪糕纸随意抛在路上。因为“宣扬”是要求的行动,而潜意识里并没有时刻爱护生存环境的“意识”。①?因此,我们假如把环境问题上升到伦理学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培育,是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的。况且,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以载道,在现代社会,这个“道”自然还应当包含“生态道德”。据此,本文将尝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谈环境伦理教化问题,以及现行语文教材(以本人近三年执教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化初中教科书为例)与环境伦理间的亲密关系。

????????????????????????一

“环境”是指环绕在人类四周的自然界,其中的山川草木、飞瀑流泉、鸟语花香等等,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氛围。“伦理”代表的是人类行为所必需遵循的准则、规范,并经常上升为责任和义务。然而,传统的伦理思想虽然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基本上属于人际伦理学的范畴,所涉及的探讨对象是人际道德。直到20世纪后半叶,人类作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后,才感到有必要拓展伦理学的疆界,“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生物和自然”②。根据“环境伦理”的观点,人与自然之间也有道德要求,即“要求人要敬重自然,爱惜自然,维持自然环境的完整与稳定,自觉地履行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③。

在西方国家,有一大批环境伦理的先驱者对世界环境爱护作出了重大贡献。上世纪六十年头初,美国闻名学者R?卡逊《宁静的春天》的出版,向人类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而法国思想家史怀哲提出的“敬畏生命”学说,则成为环境伦理思想的坚实基石。史怀哲提倡的环境伦理原则就是:激励和维持生命是和善的好事,而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他认为环境伦理的目的,就是要扩大人类的道德责任,敬重生命的范畴应当涵盖全部的生命,包括昆虫和植物。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西方国家的青年学生和中产阶层人士,都在考虑如何以一场人类自身的革命,来摆脱逆境。他们呼吁树立现代生态平衡意识,建立公正、同等、和谐的社会新秩序,并把敬重自然作为终极的道德看法。

相对而言,我国的环境伦理探讨起步稍晚,目前还面临着普及教化的艰难任务。其实,我国环境伦理还是具有传统基础的。《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网开三面”的故事:商汤祷告鸟儿避开罗网,远走高飞,诸侯们盛赞他道德完备。此外,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连山水诗也尽显其精神——?“以追光蹑景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④。所以,当环境伦理在世界范围内慢慢深化人心之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在普及环境学问、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1994年3月,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宣告成立,成立之初的五年内,实行了约30次“绿色讲座”,和“希望工程”合作,每年去学校普及环境教化,还仿效欧洲“绿色学校”做法,在全国中小学试验、推广。这一系列教化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据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统计,截止2002年12月31日,全国共建成13183所“绿色学校”。此外,自1995年以来,国家还先后在众多法规文件中提出要求,全国从中小学起就要普及环境科学学问。作为基础教化最重要的一门课程,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理应起到主动作用。

???????????????????????二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批蕴含环境伦理思想的文章,仅现代文部分就有:《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大自然的语言》、《莺》(以上其次册),《种树种到联合国》、《猫》、《斑羚飞渡》、《心中的鹰》(以上第三册),《日本平家蟹》、《向沙漠进军》、《秃鹰之死》、《时间的脚印》、《气候的威力》(以上第四册),《萤火虫》、《夏之绝句》(以上第六册);另有一些呈现大自然朝气盎然、姿态万千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秋魂》(以上第一册)。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很少有人从环境伦理的角度来研读这类课文,这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化效果。我想,假如老师和学生都能站在伦理的高度来相识、体悟文章内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31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