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摘要】失眠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是结合了前版指南使用经验和当前具体国情,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新药和新型诊疗方法的应用,依照循证医学证据及时制订的。本指南主要的变化包括:(1)更新了失眠的临床评估内容;(2)更新了失眠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推荐意见;(3)新增了失眠的中国民族医药治疗推荐意见;(4)新增了青少年及儿童等特殊人群以及伴有或共病其他疾病人群失眠的治疗推荐意见。新版指南在内容上更丰富,且科学性和实用性更强,更具临床指导价值。【关键词】失眠;诊断;治疗;指南
失眠(insomnia)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失眠患病率因不同的调查人群、方法和诊断标准而变化很大。2017年发表的一项包含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或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InsomniaScale,AIS)评估为15%[1]。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期间,数百万人的睡眠受到影响,有报道全球失眠症状的患病率为20%~45%[2]。我国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失眠患病率为29.2%[3]。长期失眠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严重的睡眠缺失会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警觉水平,甚至有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造成巨大损失[4-5]。为规范国内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领域的专家于2006年发表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6],进而于2012年在循证医学框架内经过广泛讨论推出《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7],并于2018
年发表了更新版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8]。该系列共识、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越来越全面、规范、具有操作性的成人失眠诊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失眠相应新型治疗药物的上市、新型诊疗方法的出现和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国内针对失眠的临床诊疗经验也在不断丰富,这些变化促成了本次修订工作。
本修订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牵头,并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失眠诊疗实践的现状,经广泛讨论后形成。
修订说明和适用范围
专家组参考国际失眠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标准[9-21],回顾2017年9月至2023年8月新发表的文献资料,结合前版指南使用经验和当前具体国情,依照循证医学证据提出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推荐意见。作为2017版指南的替代更新版本,本指南主要的变化包括:(1)更新了失眠的临床评估内容;(2)根据新的证据和我国国情更新了失眠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推荐意见;(3)新增了失眠的中国民族医药治疗推荐意见;(4)新增了青少年及儿童等特殊人群以及伴有或共病其他疾病人群失眠的治疗推荐意见。本指南的目标人群为成人和6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儿童,不包括6岁以下人群。本指南适用于所有的临床医师,旨在提供易于临床操作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失眠诊疗规范。指南是针对临床特定问题进行广泛医疗实践后的总结,即使是较低级别的推荐,所涉及的临床实践仍强于单一的个人经验,理应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在使用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评估潜在风险,实施个体化的精准医学诊疗。
证据等级与推荐强度
本指南的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基于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制订/修订临床
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22],参考牛津循证医学中心2011年的证据等级标准(0CEBM2011版)进行证据分级[23]。证据等级分为“高(A)、
中(B)、低(C)、极低(D)”四级,推荐强度分为“强(I)、弱(Ⅱ)”二级(表1)。专家小组成员对于每一条意见的推荐方向及推荐强度进行投票表决,至少获得80%以上参与者的认可方形成最终推荐意见。
表1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
Table1Evidencequalitygradingandrecommendationstrength
项目
级别
具体措述
证据分级
A(高级证据)
证据来自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综述,起始队列研究的系统性综述,普查或当时当地随机调查
B(中级证据)
证据来自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良好的有巨大效应的起始队列研究,当地调查的系统综述
C(低级证据)
证据来自非随机干预性研究、起始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预后研究、当地非随机样本调查
D(极低级证据)
病例报告、病例系列、病例对照研究、基于机制的推理、专家意见
推荐强度
强
明确显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