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 副本.docxVIP

【新教材】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 副本.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4年精美版)

统编高一上册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徐建宾

【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风的典型代表,也最能体现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本课三篇是宋词的代表,教材意在本课让学生在初中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宋词。本词与《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豪放派风格代表,是学生了解宋词和豪放词风的一个窗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

2、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理解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经典,了解词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词人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赤壁因三国赤壁大战而家喻户晓,后世人们来到这里必得感慨一番,其中苏轼被命运安排,辗转到此,时间不长,但却留下三篇赤壁奇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之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及背景:

1、苏轼:①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②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③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④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⑤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⑥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三、分析全词,探究情感

(一)分析上阙

1、男生集体朗读。

2、交流三个问题:

(1)人们认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写得好,你觉得呢?

①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②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

③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

④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

(2)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你觉得其中描写精彩的地方在哪几个字?

明确: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画面,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一时多少豪杰”又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3.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分析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下阕围绕周瑜这个人物进行挖掘:

(1)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明确:年轻有为,春风得意,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

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2)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戴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3)因为周瑜的人生“开挂”,让想到自己现状的苏轼感慨不已。其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原创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0日上传了电子图像处理技能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