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论文.docx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摘要:“量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通过观、触、思等多种活动形式,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量”的表象,经过锻炼和积累而逐步升华成较为稳定的对量的判断能力。然而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使量感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丰富表象感知;利用生活经验,构建估测参照;借助数学活动,培养学生量感;注重课外延伸,加速量感内化等方法。从而将书本中碎片化的量感教学变成网状的知识结构,实现“生活化量感”到“数学化量感”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量感”,是指一个人对长短、轻重、多少、大小等量的感性认知,是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对量的感知。培养学生量感有利于开发学生抽象思维、培养估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量感也是“核心素养”时代背景下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很多教师却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致使很多学生对量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表象阶段,只重视了“量”的认识,却忽略了“感”的发展。面对上述情形,我认为教师们必须要予以一定的重视,认真剖析量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本班学情,创设生活化、趣味化、创新性、体验式的数学实验设计,让学生真正的感知量、体验量,实现从表象的生活量感到深刻的数学量感的转变。[1]

一、小学数学量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量感的相关章节在教材中分布广泛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量感培养的相关知识分散在各个册别中,没有相对完善的量感培养的知识架构,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容易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在量感的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点的“断层”和“堵点”。如:关于一维空间的长度单位认识及相关知识分部在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上册;关于二维空间的面积单位及相关知识分部在三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关于三维空间体积单位及相关知识分部在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由此可见,极其分散和庞大的知识点,使量感的培养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2.教师缺乏量化意识

量感”是当代小学生应当具备的数学学科素养之一,但由于一些教师缺乏量化的”观念、量化的思想,导致学生的量化意识和能力逐渐减弱,量感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教师量化意识薄弱体现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比如学生对时间、质量、长度等量虽然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是当学生描述出“很重、很大、很宽”等词时,教师并没有进一步追问,没有规范学生的语言,未能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具体去表述,这导致学生的量化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3.教学过程缺乏生活化引导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时,通常需要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如果教学中缺乏合理的类比,会导致学生无法对生活中的不同“量形成初步感知。同时,受限于客观原因,现场教学的方式通常无法展开,多方面原因导致学生“量”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

由此得出,教师应当将多样化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量”,分析不同量之间的关系,增强生活体验,降低学习难度。

二、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以《千克、克、吨》教学为例

1.唤醒生活经验,丰富表象感知。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量感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教学计量单位的过程中,要全面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即建立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经验感知学习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片段作为学习情境,提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和理解量的概念。[2]

【教学片断1:情境引入】

师:前几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部分货物图片),你能获取哪些关于货物的质量的信息?

生1:1个哈密瓜重3千克,一包燕麦重500克。

生2:一袋大米重5千克。

师:那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用克或者千克来计量的呢?

生3:一个苹果约300克,一个西瓜约4千克。

师:在生活中可用克或千克为计量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设计意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为情境,让学生观察和解读商品上关于质量的信息,使学生回忆生活中接触到的关于质量的经历,引出计量单位克、千克,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量”表象,感知“量”的概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手,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被激发,且能将抽象的量与生活中的经历联系起来,更直观地感知量的概念。在教学其他“量”时,也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可从学生一天的生活作息表和学校的课程表入手。

2.分享生活经验,构建估测参照。

在量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典型参照物,这样有利于学生积累对于”量”的经验,从而形成量感。要想使学生找到准确的典型参照物,就要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去感受和体验,从而累积经验,形成量感。[3]

【教学片断2:感受1千克】

师:1千克究竟有多重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