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简称RET)的核心,RET
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ABC理论是指情绪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
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来自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
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
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
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假如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是非理性信念
或者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情绪抑郁、行为异常。人们的抑郁、痛
苦等消极情绪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非理性信念支配下的不合理思考产生
的。艾利斯的ABC理论的三个要件:A、B、C,分别代表诱发事件、主观认知
和反应结果,这三个要件构成一个简单顺畅的逻辑链条。传统分析直接在A与C
之间建立关联,而忽略了B的作用。而B作用的发挥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
区别所在,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对B的长期忽略,是一次哲学上的漏洞。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物质决
定意识是本体论基本命题,物质居于主要地位而意识居于次要地位,矛盾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化,亦即,在一定情况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从木材到桌子的过程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木材(物质)引发出桌子的
图示(意识),这一阶段物质决定意识;第二阶段是由桌子的图示(意识)引发
出桌子的建造(物质),这一阶段是意识决定物质。
可以说,ABC理论就是关注了事物产生的第二阶段。就人的认知而言,这
里面存在着两个层面: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客观事实即ABC理论中的A,主
观认知即ABC理论中的B,主观认知一定是源于客观事实,但是未必符合客观
事实;但是很重要,因为人们的下一步行动就是依靠主观认知而进行的。
这一点在历史哲学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人们相信发生了的历史比真正发生了
的历史更为重要。这一点恐怕就是ABC理论的要义所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
非台。世间本无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这句禅诗,或许正
是ABC理论所试图达到的对人类心灵的劝慰。世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也是ABC理论在学习领域对人的规劝。
ABC主要是对问题产生的逻辑描述,加之情绪调控的手段,则构成了
ABCDE理论。D即disputing驳斥,E即effects新效果。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
快乐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人心中都
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情绪调节的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
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
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是指个体在
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通常观点认为是
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
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绪
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
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人的思想往往是造成人
情绪的根源。
(1)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指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
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想法通常与“必须”。“应该”、“一定”这类词联系起来。
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所
致。用这种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常会引起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若用于评价他人,
则会对他人持不合理评价,从而导致一味责备他人以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