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边塞诗解读与教学建议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种重要题材,形成了对后世诗坛影响颇大的边塞诗派。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四年级起,共编选了五首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卢纶的《塞下曲》、王昌龄的《从军行》以及王之涣的《凉州词》。笔者尝试从意象典故选择、侧面用笔的手法以及互文性阅读等方面入手,对教材中的边塞诗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把握意象典故探寻诗歌意旨
陈伯海先生在《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中说:“情感本身是难以捉摸的,不加以意象化便不能观照和传达,读诗者要能领略诗人的感受,也只有通过诗篇所提供的意象。”边塞景象多险峻、阔大,有利于营造悲壮雄浑的艺术氛围。雪、雪山、胡马、黄河、云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景物。比如,《从军行》开篇“青海长云暗雪山”,一个“暗”字连接云与雪山,苍茫邈远之感扑面而来,同时写出了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关的孤寂,景色与情感融合,流露出诗人难以言表的情绪。琵琶、羌笛、大雁等能够引发听觉的意象在边塞诗中出现频率也很高。比如,羌笛的音色高亢、清越而悠扬,且根据吹笛人气息的起伏而变化,容易传达出边塞战士的思乡之情和羁旅征战之苦,激发读者情感共鸣。王之涣以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写出边塞苦寒,讽刺好大喜功的统治者。除了自然景物、听觉性意象,代表边塞的凉州、青海、孤城、玉门关等地名也成为营造意境、传达情感的意象。比如,《从军行》和《凉州词》(王之涣)都提及玉门关和孤城,驻守在塞外的将士们举目望去,看到的是长云、黄河,是遥远边关幽暗的高墙,他们思念着关内的家乡和亲人。意象的选择与运用赋予边塞诗壮阔的意境,使诗人的情感突破文字的束缚,更加震撼人心。
运用典故不仅能够增添诗歌的文采,而且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飞将军、楼兰”等典故在边塞诗中频频出现,表现不同的情感。“飞将军”指汉朝名将李广,《出塞》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高适的《燕歌行》中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盛唐边塞诗人期盼能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驻守边关,表达了对于国家前途命运和边塞安危的重视,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楼兰是汉朝时西域的一个国家,楼兰王经常杀死汉朝使臣。《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诗人献身边塞、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这是诗人内心理想追求的体现。
教材中的五首边塞诗通过独特的意象和典故,将边塞的客观景象与诗人主体情感融于一体。教学边塞诗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表层概念分析深层内涵,从而把握诗歌意脉,体悟诗歌的审美价值。
体悟写作手法丰富审美体验
边塞离不开战争,但唐代边塞诗人很少直接写战争,而是从侧面落笔,拉开人与战争的距离,把情感放在预想或回顾之中。这种手法避免了死亡、伤痛等战争引发的强烈情感冲击,诗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引导读者触达更深的审美层次。
《凉州词》(王翰)、《塞下曲》、《从军行》三首诗都涉及战争,诗人的处理都十分巧妙。《凉州词》中的战争通过诗人的预想呈现出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场慰劳将士的盛大宴会即将开幕,急促的琵琶声却忽然响起,催促着将士们走上战场。一场激烈的战争蓄势待发,但诗人接下来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而是劝诫“醉卧沙场君莫笑”,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醉卧沙场是多么豪放勇武,是盛唐气象的体现,诗人的发问却让满腔豪情的将士们陷入无尽的沉默当中,也让读者一同思考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视角和情绪的变换在转瞬之间,激发出更加丰富、复杂的情感。
《从军行》前两句营造出亘古不变的历史感和广阔苍茫的空间感,“暗”与“遥”极力写出驻守边关的孤寂与艰苦,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用概括性的语言写战争的艰难。诗人没有直言将士们会在战场上经历什么,“黄沙百战穿金甲”自然引发读者无限想象,从侧面道出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以及流血牺牲的常态。诗人并未因此而感到畏惧,而是坚定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将热血洒向沙场的决心。
《塞下曲》和战争的距离最近,“塞下曲”本身就是古时军中之歌。整首诗由月黑雁飞图、单于夜遁图、轻骑逐敌图、大雪满弓图组成,画面切换流畅,使读者感受到战斗的惊心动魄。作者卢纶是文人从军。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介绍诗人生平,让学生概括每句诗描绘的画面,探究画面之间的联系,思考如何写出优秀的边塞诗。对于这场战斗最激烈的过程,这首诗同样没有直接刻画,而是在“欲将轻骑逐”和“大雪满弓刀”之间留下了引人深思的空白。弓刀上落满轻盈的雪花,暗示战情之激烈,骑兵们精神高度集中,忘记了严寒与生死。战斗已经结束,雪花依然纷纷扬扬,此时人的情感才开始回涌。在“忘我”的境界中,在动与静的强烈对比中,边关将士的英勇无畏跃然纸上。
开展互文阅读发展思维能力
“互文性解读是运用互文性理论,通过研究互文来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荣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