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蕴.docx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蕴.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蕴

“语文”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程,其使命在于引导学生热爱并正确理解与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尽管以“语文”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名称仅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但实质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却源远流长。当前,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还存在着多种认识误区。基于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正确认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现代意蕴,是推进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根据语文教育自身形态的特征,可以将民初以前的中国语文教育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学校语文教育开创阶段(先秦至两汉)、专门化起步阶段(魏晋至隋唐)、专业化发展阶段(宋元明清)、早期现代化阶段(清末民初)。下面拟从语文学科知识、课程设置、教材编创、教学方法等方面,分别探析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蕴。

一、语文学科知识的发展:从经验总结到科学建构

语文学科知识是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来源,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根本依据。中国传统教育中语文学科知识建设,经历了从无意识的经验总结到自觉建构学科理论雏形,再到探索语文方法性知识,进而形成相对科学化的知识系统的过程。

1.语文经验的初步认识

在学校语文教育的开创阶段,先哲们总结了语文活动的多方面经验。例如,孔子强调追求文质兼美,一方面指出“辞达而已矣”;另一方面又说“情欲信,辞欲巧”。体现了追求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统一。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揭示了“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关系。先哲们对语文规律的认知夹杂于对宇宙与人生奥秘的探索之中,虽然只是零珠碎玉,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后世提供了探索语文规律的基础。

2.语文研究的自觉

在语文教育的专门化起步阶段,语文研究从经学研究中分化出来,出现了一批专门的语文研究著作,形成了初步的语文学科框架。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篇专门论述文学的论文,首次论述了作家风格,揭示了文体特征。陆机的《文赋》揭示了物、意、文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意由心生、辞由意定,将创作过程、方法、形式、技巧的问题提上文学的议程。刘勰的《文心雕龙》,初步构建了作家语言风格的理论系统,并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文字学、音韵学也在这一时期取得发展,尤其是出现了韵书。

3.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建设

在语文教育的专业化发展阶段,语文学科知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关于文章阅读、写作方法的知识得以发展,成为这一时期语文学科知识发展的显著特征。朱熹提出了一系列读书方法,初步建构了阅读理论。陈骙的《文则》是中国写作学理论建构的肇始。他指出了研究写作方法的必要性:“徒讽诵而弗考,犹终日饮食而不知味。”并具体论述了修辞原则和修辞手法,论述了多种文体的起源及其风格特征。陈绎曾写的《文说》《文筌》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写作方法的知识。明清时期的语文知识更为充实丰富,尤其是关于阅读、写作方法等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建设有新的开拓。

4.现代语文研究方法论的引入

在语文教育的早期现代化阶段,西方的现代学术思想传入中国,语文研究逐渐引入了现代的学术研究方法论。章太炎、黄侃一方面发展完善了传统的“小学”,另一方面又积极探索现代的语言文字学理论。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该书融汇汉语传统和外来的理论方法,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体现了民族特色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现代化。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出版,标志着汉语现代修辞学的建立。文学理论也发生重大变革。胡适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1918年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阐明了文学与国语的互动关系。鲁迅、周作人等对文学的论述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现代的文学理论由此逐步开始完善。

二、语文课程设置的发展:从综合课程到独立设科

语文课程的设置既是语文学科知识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形式,也为教材编创和教学方法探索提供了前提。中国语文课程设置,经历了从综合课程的开创到语文课程初步分化,再到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进而正式独立设置的发展过程。

1.语文教育内容的初步体现

在学校语文教育的开创期,语文的内容就有多方面的体现。《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文”即蕴含着语文的内容。《论语·先进》则记录了孔子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不同方面评价学生。这里的“言语”“文学”即蕴含着语文的内容。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并未形成稳定的划分方式。汉代解读经书的教育蕴含着语文的因素,但语文教育是为经学教育服务的。东汉的鸿都门学开了文艺教育单独设校的先河,为语文课程的分化作了重要铺垫。

2.语文教育机构的单独设立

在语文教育的专门化起步阶段,语文课程设置出现初步分化的趋势。南朝宋文帝时期,创办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是学制上的重大改革。文学馆成为四馆之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tyzy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