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美术七上 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表达 教学设计》教案.docx

人教版美术七上 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表达 教学设计》教案.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

1.1情感表达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作品展现的历史背景和表达的情感,学习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

2.通过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探究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3.感受美术作品表达的革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美术作品所表达的革命情感,掌握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

2.难点:能够从多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领悟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提问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知导入

播放《革命精神》相关视频,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视频中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畏牺牲、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新知讲解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革命情感

(1)《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雕塑)吴为山

①中国的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有什么关系?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并与马克思一起合作拟定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②艺术家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雕塑家吴为山的这件作品以概括凝练的雕塑语言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马克思眼神深邃,显示出穿越历史的睿智;恩格斯神情刚毅巍然伫立在马克思身旁。

③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

④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两位伟大导师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

(2)《送别》(油画)靳尚谊

观看视频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

②作品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都出现了哪些人物?

红军长征出发前和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

“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

③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

④作品的色调是怎样的?

作品描绘的场景为雨后黎明,画面整体以冷色调为主,植物、泥土和人物服装色彩的统一,奠定了画面低沉复杂的情感基调。

⑤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品表现出浓浓的离别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真实情感,凸显了浓厚的军民鱼水情。

“红军长征”是一种精神,每一代人都应该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3)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

①描述②分析③解释④评价

(4)运用所学赏析方法,赏析《在战斗中成长》《人桥》作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深刻感受了美术作品表达的革命情感,还学习了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寻美术作品中的革命精神,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顾

用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二)新知讲解

1.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中国画)石鲁

观看视频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悍然向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挑起全面内战。

1947年春,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延安。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是十比一,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战略转移。

《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

②画面描绘了哪些内容?

该画是一幅以大景山水为主的革命历史画。它以气势磅礴、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为背景,初升的太阳染红了整个群山,领袖毛主席置身于雄浑壮观的高山之巅,一个简略的侧影,迎风伫立,面对壮美的黄土高原眺望凝思。

巍峨的山体仿佛集聚着一股沉厚待发的力量,巧妙的空间建构,给观者以无尽的联想,仿佛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壮美史诗。

③转战陕北的红军人数很多,画家为什么没有把千军万马都画出来?

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千军万马就藏在巍峨的山体后面,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一个宏大的历史场面。这是石鲁对绘画中“藏与露”的绝妙处理。石鲁在多与少之间选择了少、在露与藏之间选择了藏,以艺术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胜利法宝。

④从构图和色彩角度分析该作品。

远景:运用平远法构图,浓淡相间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的延伸,营造出辽阔的意境。

中景:主体人物位居画面的视觉中心,人物所占空间虽小,却有顶天立地、统领山河之气魄。人物设置偏向画面的右侧,又面向画外,这样就将画面之势引向画外,冲向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画面宏大的精神气度。

近景:运用高远法构图,笔墨十分厚重,给人以崇高伟大的感受,衬托出了毛主席雄才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山体宏伟而坚实,色调温暖,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前途。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1611105700001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