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届湖南省娄底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湖南省娄底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

期末历史试题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内蒙古、晋、陕三省区交界的黄河沿岸地区,发现了几十座龙山时代的石城聚落遗址。其中距今约4300年至3800年的石茆古城遗址,分为外城和内城,引人注目的是宏大的建筑规模、复杂的城防设施、数量庞大的精美玉器、农牧交错的地理位置。这说明()

A.农牧业的产生是定居生活的前提 B.黄河流域已显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C.石峁古城的形成主要服务于经济 D.部落战争频繁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石茆古城遗址已经有了宏大的建筑规模、复杂的城防设施、数量庞大的精美玉器、农牧交错的地理位置,可以从中得出古城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B项正确;材料提到了农牧业,是说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农牧交错的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排除A项;从材料外城和内城、城防设施、玉器等来看,古城的政治和军事职能明显,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复杂的城防设施可以联系当时战争状况,但根据所学知识,部落战争是服务于权贵阶层,主要目的是争夺财富和权力,材料未体现严重破坏社会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的大夏国,他在当地见到了产于四川地区的竹杖、蜀布等特产,得知这些特产是从大夏东南的身毒国(古印度)贩运而来,于是向汉武帝提出从蜀地经身毒通大夏的探险计划。据此可推知当时()

A.北方匈奴威胁尚未解除 B.四川地区是丝织业中心

C.海上丝路已经初具规模 D.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治理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张骞提出一条不经过北方,而从西南经古印度到达西域大夏国的路径,据所学知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联合西域国家,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新的避开匈奴的路线,可以判断当时匈奴对北方的威胁尚未解除,对匈奴战争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A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蜀布出现在大夏,而且是经过身毒贸易,只能说明蜀地的丝织业发展,得不出是否为丝织业中心的结论,排除B项;从材料看,从四川到古印度的贸易通道是陆路,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到张骞提出经过西南地区的探险计划,得不出加强对西南地区治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钱穆指出,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这说明,中书省()

A.内部已形成了制约机制 B.具备了辅助决策的职能

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D.保证了中枢决策的科学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从材料可知,诏书由中书省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从草稿中选优,中书令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最后由皇帝画敕完成,中书省具备辅助决策的职能,B项正确;虽然有“五花判事”,多人各自拟稿,但最后选定者是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不能体现制约,也不是一种明确的机构体制,排除A项;中书省是皇帝决策的辅助机构,不是限制皇权,排除C项;虽然多个中书舍人参与“判事”,但也不能保证所有决策的科学性,排除D项。故选B项。

4.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反映了宋代()

A.强化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租佃制的实施影响了社会矛盾

C.养兵募兵政策稳定了社会治安 D.政府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对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语句“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可知,宋朝租佃制盛行且发达,两宋社会的经济基本矛盾发生变化,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通过租佃制直接剥削广大佃农,农民阶级与私人地主的矛盾在实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