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癥瘕(子宫肌瘤)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七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制定。
本病临床表现包括妇人下腹部胞宫有结块,兼有或胀满、或疼痛、或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者即可诊为症瘕。根据子宫肌瘤的体征,结合B超检查可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制定
(1)临床表现: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尿频尿急、腹坠、便秘等;少数有疼痛及或伴盆血。
(2)体征: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硬;粘膜下肌瘤脱出宫颈外时窥器检查可见若伴发感染时可有坏死、出血及脓性分泌物。
(3)诊刮、B超及/或宫腔镜检查可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七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制定。
1.气滞血瘀证
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无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黯,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2.痰湿瘀结证
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间带下量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3.湿热瘀阻证
下腹部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剧,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闭结,小便黄赤;舌黯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4.肾虚血瘀证
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黯,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癌。
推荐方药:香棱丸加桃仁、瞿麦、八月扎、海藻。主要成分: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桃仁、瞿麦、八月扎、海藻。
加减:月经不调加丹参、香附;腹痛剧烈加延胡索、田七、
中成药:丹归祛瘀丸(院内制剂)或大黄蜇虫丸、桂枝茯苓丸等。
2.痰湿瘀结证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癌。
推荐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主要成分:苍术、香附、陈皮、南星、枳壳、半夏、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
加减:带下过多加薏苡仁;带下色黄去香附、苍术,加败酱草、红藤;脾虚者加党参、白术。
3.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癌。
推荐方药:大黄牡丹汤加红藤、败酱草、制穿山甲。主要成分:大黄、芒硝、丹皮、桃仁、冬瓜子、红藤、败酱草、制穿山甲。
加减:如带下量多,胸脘满闷,加茯苓、陈皮;如伴腹痛不适,加延胡索、香附、莪术。如月经量多,加蒲黄、椿皮。
中成药:丹黄祛瘀胶囊。
4.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推荐方药: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加减。主要成分:熟地、盐杜仲、白芍、牛膝、黄芪、淫羊藿、当归、红花、鸡血藤、肉苁蓉、狗脊。
加减:如月经量多并夹血块,加蒲黄、牡丹皮、赤药;如伴小腹疼痛,加乌药、延胡索、五灵脂。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合调经促孕丸。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
1.针刺
(1)体针疗法一
主穴:子宫、曲骨、横骨。
配穴:皮质下(耳穴),三阴交、次髎、血海、肾俞、复溜。
主穴每次取1—2个,可交替使用,酌加配穴。子宫穴斜刺0.8—1.0寸,曲骨和横骨均直0.6—0.8寸,以得气为度,施平补平泻手法,配穴除耳穴用埋针法或磁珠贴敷外,余穴手法同主穴。体穴均取双侧,耳穴取单侧轮替。留针15—20分钟。针刺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耳穴每周埋针或贴敷2次,15次为1疗程。
(2)体针疗法二
主穴:阿是穴、内关、照海。阿是穴位置:瘤体。
上穴均取,体穴选双侧。先令患者排空尿液,阿是穴针3—4针,直刺入0.6—0.8寸;内关、照海常规针法,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30分钟,隔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3)火针疗法
主穴:中极、关元、水道、归来、痞根。配穴:曲池、合谷、足三里、肾俞。
主穴及配穴肾俞用火针法,余用毫针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酌加。火针为长2寸,粗0.8mm的钨锰合金针具,针尖在酒精灯火焰上1cm处加热约5秒钟,以针体前3cm处呈鲜红为度,将针快速地刺入穴位,再快速出针,全过程应在1秒钟内完成。针刺深度:腹部穴为3cm,肾俞和痞根为1.5cm。腹部穴可加用温合灸15分钟。配穴中照海、足三里行提插捻转补法,余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周治疗3次,12次为1疗程,一般须3疗程。
2.艾灸
主穴:阿是穴(瘤体体表左,右两个穴)、气海、关元、子宫。
配穴:气滞加太冲;血瘀加血海、三阴交;痰湿加丰隆;气血虚加足三里。
(三)其他疗法
可根据临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