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学生评价方案
深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改革,形成切实可行、运转高效的评价机制。搭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评价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由单方评价向多方评价转变,改革现行以书面考试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实现由结果性评价为主向过程性评价为主转变,形成动态的考评机制,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多元化评价模式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学业综合评价体系,要突出多元参与的鲜明特点。评价主体应包括: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学业综合素质的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又要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全面职业素养。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学生的职业道德等方面。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如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平时成绩考核与过程考核、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座谈会、问卷调查等。
二、多元化评价原则
(一)学生德育表现与学科成绩紧密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应将学生的德育表现和专业成绩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素质培养和提高,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注意其平时的表现,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日常对于学生的了解和跟踪,使学生成绩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情况。
(二)理论学习成绩与技能考核成绩相结合的原则
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将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使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力求从实践中验证书面知识,也可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实际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突出技能与学习过程考核的原则
改变传统的“一次性”鉴定模式,变末端考核为过程监控,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平时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上,让学生懂得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收获知识,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多元化评价方式
学生学业综合评价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及效果的直接体现。依据人才培养模式,能力塑造是递进、持续性过程,单次考试并不能客观体现学生学业综合评价。对于学生学业综合评价,应立足于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将学习过程考核与期末成绩考核相结合,从学习态度、课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三方面公正客观体现学生学业学习效果。
(一)过程性评价
抛弃传统评价的只看考试成绩的模式,将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教学目标、内容与德育目标相结合,达到教书与育人统一,教学与德育互动促进的效果。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督促,着重考察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使成绩评定公正合理。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出勤情况、课堂纪律;2.课后作业;3.课堂提问和讨论(包括课堂表现、实训过程表现);4.课堂训练。
(二)终结性评价
学科期末考试或考查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实行实操考试和理论考试或二者结合的考试形式,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主要考核本专业对应各岗位必备的职业知识,考试内容由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参照行业企业相关标准和教学大纲,与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商榷并确定,确保学校所授、所考知识能满足学生未来到企业工作的需要。对于企业要求获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课程,考核试题将从国家职业资格证的题库中抽取,帮助学生考证,对不符合企业实际的试题可稍作修改,鼓励学生多考证,考证成绩可以与相应专业课结业成绩直接替代,期末理论考试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要形式进行。
四、多元化评价内容
(一)思想品德
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包括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的表现以及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参加团委、青年志愿、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等。
(二)学业成绩
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考察学生在技能竞赛、科技发明、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实践等活动中专业技能、能力素质方面的表现情况等。
(三)身心健康
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能力等。
(四)艺术素质
主要考察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加审美体验的表现,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艺术专项特长训练表现、艺术专项特长竞技成绩。
(五)劳动教育
主要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