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
PAGE18
浅谈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困境与对策
目录
TOC\o1-3\h\u1865摘要 1
29794前言 2
16846一、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构成要件和特征 2
2835(一)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 2
2972(二)民事虚假诉讼的特征 2
25123二、民事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 3
20117(一)当事人恶意串通 3
4061(二)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 3
29723(三)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3
23376三、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困境分析 4
1363(一)案件线索发现难困境分析 4
22042(二)查证难困境分析 4
28225(三)监督难困境分析 5
24966四、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优化对策 5
763(一)统一法检认识,明确监督范围 5
24955(二)建立多渠道案件线索发现机制,主动挖掘线索 5
8013(三)强化调查核实效果,提升监督刚性 6
13333(四)强化内外联动与多部门协作,形成监督合力 6
15476结束语 7
31457致谢 8
30186参考文献 9
PAGE
PAGE18
摘要
检察监督的目的是按照民法的诚实信用、公平正义原则,维护公平正义,纠正法律错误,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开展虚假诉讼专项监督,案件数量显著增加。然而,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在司法实践中的运作仍不完善,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本文通过一些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优化建议,建议完善多渠道件线索发现机制,采取多种措施同时进行,加强监督,加强内外联动,形成监督合力,逐步完善和形成民事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长效工作机制。
关键词: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对策建议
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时期。利用诉讼这一法律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虚假民事诉讼现象也随之出现。这种公开利用司法审判手段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践踏了法律尊严,蔑视司法权威。因此,加强对虚假民事诉讼的预防和处罚刻不容缓。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在规范虚假民事诉讼方面有所作为。本文拟从检察监督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规范虚假民事诉讼。
一、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构成要件和特征
(一)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对虚假诉讼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2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113条规定:“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恶意串通,采取虚构法律关系、捏造案件事实的方法,通过民事诉讼、仲裁、调解等手段,使法院或其他裁判作出错误判决或执行,以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二)民事虚假诉讼的特征
虚假民事诉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司法机关在实践中不易发现。但与正常病例相比,此类病例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动机多是离婚纠纷中的丈夫或妻子虚构了与他人的债权债务关系,以便在法院的执行和分配中分割更多的夫妻共同财产或债务人减少债务偿还的意图。
其次,案件类型多为借贷纠纷案件。借贷纠纷案件因其法律关系简单、证据容易伪造而受到虚假民事诉讼当事人的青睐。
第三,涉案金额巨大。动辄数百万元,有些甚至数千万元。
第四,案件的审理级别主要是一审有效案件。虚假民事诉讼案件一般是原告与被告相互勾结,双方默契配合,不存在对抗场面,并尽一切努力加快诉讼进程,因此当事人很少提起上诉。
第五,通过调解解决案件很常见。民事调解制度固有的局限性已成为虚假民事诉讼的温床,因此此类案件通过调解解决,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民事虚假诉讼的构成要件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的解释,构成第112条规定的虚假诉讼,需要具备三个要件:
(一)当事人恶意串通
虚假诉讼是在双方当事人串通后实施的。司法实践中恶意串通的表现形式包括伪造借据、合同等书面证据,串通证人提供虚假证词,以及在法庭上虚假供述。在诉讼中使用虚假或伪造的证据,具有原告和被告双方自愿的特点,也是恶意串通,目的是使法官陷入对事实和法律关系的错误理解,以获取非法利益。
(二)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
从客观行为的角度来看,虚假诉讼必须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实现。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虚假诉讼阶段是从受理案件,到法院具体审理,直至执行完毕。
(三)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不动产异议登记制度的司法适用.doc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关系研究.doc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抵押二手房买卖的法律风险分析.doc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的应用研究.doc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股东会决议不成立法律问题研究.doc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关于环境法的价值内涵研究.doc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检察机关与监察机关办案的协调衔接机制问题研究.doc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离婚冷静期制度研究.doc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论避风港规则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doc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完整范文-论恶意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