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应用于油画教学的探索
摘要:侗族刺绣是集纺织、印染、剪纸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体现侗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侗族绣娘是侗族刺绣的创造者、生产者和展示者。在油画教学中,从侗族绣娘身上提取剪影式造型并应用于学生的练习与创作中,能使画面变得厚重而具神秘感、更加厚实而耐看;挖掘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元素,提取有意味的绘画形式,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剪影式造型应用于创作中,从而传承与创新侗族刺绣文化。
关键词:侗族刺绣;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油画教学
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承载社会变迁,蕴含时代气质,体现审美历程,观照人文精神,展现文化创新,是社会生态、民族审美精神与美术家自觉艺术表达三者综合的结果。通过怎样的视角和形式展现人民之美、文化之美以及艺术家的真性情,是美术教学工作者探索的焦点。本文以侗族人物中的“绣娘”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提取贴切的绘画语言、总结其规律并恰当地运用到油画教学中,使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可教可学的方法。侗族刺绣是指尖上的艺术,是集纺织、印染、剪纸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能很好地体现侗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绣娘便是侗族刺绣的创造者、生产者和展示者。古朴神秘的侗族文化具有“尚黑”的特点,侗族绣娘的剪影式造型来源于勤劳的绣娘身上,常常表现为因用蓝靛染布而浸黑的双手,热辣阳光下晒侗布的身影,背光下的刺绣场景,以及刺绣里各种剪纸造型等。因此挖掘侗族刺绣元素中剪影式造型,提取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进而将剪影式造型应用于油画教学中,对侗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侗族绣娘简介
侗族刺绣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农耕文化的再现,表现了侗族人铭记祖先、崇尚自然、祈福避祸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侗族服饰的精华部分。侗族刺绣的妇女俗称绣娘,是男耕女织里的女主角。绣娘的称谓没有年龄上的限制,有年轻未嫁的姑娘,也有年过花甲的老者,但往往以结过婚的妇女居多。在侗族村寨,在风雨桥上,在河边,在鼓楼里,在屋檐下,在阳光里,在月光下,处处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坐着、站着、蹲着,动态十足。纺织、挑线、染布、晒布、锤布、剪纸、刺绣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飞纱走线,时光在她们巧手间穿梭。那勤劳的双手因长年累月在蓝靛的浸染下变得乌黑发亮,这乌黑的双手和劳作的身影是她们朴素而美丽的剪影。侗族绣娘通过口传手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把刺绣文化传承下来,侗族刺绣也因此不断地散发出时代的光芒。
二、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概述
(一)剪影造型的内涵及应用情况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给“剪影”下的定义有两个,一是依照人脸或人体及其他物体的轮廓剪纸成形谓之剪影,二是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绘。剪影是对人、物、景等进行的形象描绘的一种表现,是作者对对象形体的瞬间把握、对形体的敏感性认识。其在造型中忽略物体的光影、颜色等因素,单纯地抓住其中最本质、最突出的形体轮廓,用恰当而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因此有着丰富的内容而简洁的形式。我国鲜有人专门对剪影进行理论性研究,且研究的重点大多是在鉴赏与创作技巧上,因此较少注重剪影造型,或者说剪影式造型。日本人左滕泰生在其主编的《画面构成技法》中阐述画面平面化的方法,特别提到了剪影的平面化问题。这是对剪影进行理论性研究的一次尝试。左滕泰生提出的剪影式平面化的这个概念,是对中国古代绘画或者说东方古代艺术造型的具体分析和总结得到的一个结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的剪影式造型的另一种表述,它们内涵相同,只是表述各异。左滕泰生也因此成为以剪影造型入画的重要影响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及其剪影造型成为油画的重要创作理论及元素。左滕泰生的剪影式平面化理念与现代绘画理念更接近,因此它更容易被年轻的剪影学习者接受,其剪影造型也被广泛应用于油画创作中。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剪影式造型最典型的特点是平面性与写意性,这也是油画创作中运用剪影造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的提取要素
为了方便,文中所述的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不是指纯粹的绣娘身上的造型,而是把它看作一种符号,代表侗族的服饰、建筑等,以及各种社会生态表现出来的造型,也包括侗族人文元素。因此文中所述的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包括侗族人文中的各种剪影式造型及其元素。一般来说,少数民族人物题材强调装饰效果、强调写意用笔等。有些画家投展的作品多数属于工整且具有装饰性的类型,这些作品完整性高,但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挖掘与个人的独特诠释。因此如何从少数民族人物题材中提取贴切的形式语言来创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1.提取侗族文化中“尚黑”的审美元素
清代文献把贵州古州镇附近的侗族称为“黑苗”。究其原因,估计有二,一是侗族村寨中的鼓楼、风雨桥以及侗族木房子中的木结构均涂为黑色,盖青瓦,唯瓦沿间用白色;二是侗族服饰主要是黑色,男性的服饰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