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学教案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

小学教案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教案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故事”,通过不同的故事展现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与感悟。这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进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首先通过周恩来初到沈阳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引出下文的疑惑,然后详细描写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一系列事情:妇女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却只能哭诉,而洋人却得意扬扬,中国巡警不但不为同胞主持公道,反而训斥她,这一情景深深刺痛了周恩来,让他真正理解了“中华不振”,最后写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历史背景下的一些复杂情感和宏大志向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他们对周恩来的事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够深入,对于“中华不振”的社会状况缺乏直观的感受。在阅读方法上,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对于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的体会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崛、帝、范”等生字词,理解“疑惑不解、风和日丽、耀武扬威”等词语的含义。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掌握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方法,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感受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读书的使命感。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在描写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情景时,通过中国妇女的哭诉、洋人的耀武扬威、巡警的训斥等细节描写,深刻地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与弱小。这些细节描写就是“中华不振”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些描写,能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

-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从周恩来初到沈阳听到伯父的话产生疑惑,到在租界看到那令人痛心的一幕,他的思想在不断发展变化,通过分析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明白他立下志向是基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2.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感渲染、联系实际等,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

-指导学生在理解“中华不振”的历史背景下,体会文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周恩来当时内心的愤怒、悲哀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些情感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物的经历去深入体会。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在讲解“中华不振”这一概念时,创设情境。例如,通过展示旧中国的一些图片,如列强侵略中国、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等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的衰败与落后。再如,在讲解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情景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营造出当时那种压抑、愤怒的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2.问题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周恩来为什么会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感到疑惑?”“在租界看到那一幕后,周恩来的心里可能在想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体现了周恩来怎样的品质?”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3.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例如,在分析“中华不振”的具体表现后,让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中华不振’的情况再次发生?”这样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朗读感悟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从读中感悟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如在朗读周恩来回答校长问题的段落时,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体会他的决心。同时,通过朗读描写租界情景的段落,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悲愤情感。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式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观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提问:“同学们,我们的国家现在如此强大,但是在过去,我们的国家却遭受了很多的苦难。你们知道在旧中国,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引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

文档评论(0)

159****83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