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说“木叶”林庚
学习目标1.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2.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3.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走进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走进作者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文题解析
20世纪3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写作背景
袅袅灼灼涔阳窸窣褒寒砧言筌(niǎo)(zhuó)(cén)(xīsū)照浦亭皋万应锭迢远(tiáo)(pǔ)(gāo)(dìng)(bāo)(zhēn)(quán)读准字音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词语理解
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概括各段内容1~3提出问题4~6分析问题7得出结论
梳理思路①—③发现问题:“木叶”为诗人所钟爱;④—⑥分析问题: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⑦得出结论: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文本解读
第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④“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观点:“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1.课文第一自然段,列举了屈原、谢庄等四人的诗句,有何作用?内容:为了说明从屈原起“木叶”就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令人信服;结构:为下文的分析张本(铺垫)。
第二段:?“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其实“树”倒是常见的。④“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⑤“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遇见“树叶”的时候都简称为“叶”。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⑦“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通过“木叶”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熟能生巧,从“木叶”发展到“落木”“木叶”就是“树叶”,为什么很少看见“树叶”。“落木”并非偶然,古代诗人创造学习,使得诗歌语言丰富多彩。
“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却无人过问。总结
第三段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一个“木”字。第一部分(1-3):摆现象,提出问题
自读第4—6段探究:1、从课文看,“木”与“树”有什么不同?2、“木叶”和“落木”又有什么区别?3、归纳‘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说“木叶”》28张课件.pptx
- 《说“木叶”》28张实用课件.pptx
- 《说“木叶”》32张课件.pptx
- 《说“木叶”》36张课件.pptx
- 《说“木叶”》38张课件.pptx
- 《说“木叶”》45张课件.pptx
- 《说“木叶”》教学课件.pptx
- 《说“木叶”》课件21张.pptx
- 《说“木叶”》课件24张PPT.pptx
- 《说“木叶”》课件25张.pptx
- 案例详解数据表p 5538f9f1 ahu.pdf
- 章政策结多项选择题宏观济学chtb.pdf
- 联机教程建议先看一下.pdf
- 安康市汉滨区电缆线路整治查修工程.pdf
- 文稿教程说明mtz0 xx swahili ab initio paper 1 sl markscheme.pdf
- 免疫分析法质量要求.pdf
- review questions of the circulatory system循环系统复习题.pdf
- sfc上影城百联滨江店.pptx
- sigma-sml共7 aldrich安全数据表.pdf
- 学习draw conclusions 2 process activity得出结论过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