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蹄蝠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普氏蹄蝠(Hipposiderospratti)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蹄蝠科(Hipposideridae)

Hipposideros

蹄蝠属(),是典型的洞栖型蝙蝠,主要分布在中国。迄今,关于普氏蹄

蝠的研究涉及分类、回声定位及种群结构等,而相关的谱系地理格局及其种群历史动态

等问题尚不清楚,为了弄清该物种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现状和系统发育、扩张时间、遗传

Cytb

结构模式、种群扩散模式及可能的冰期避难所等问题,本研究利用线粒体基因()

nSSR

和微卫星()两种分子标记对普氏蹄蝠的分子系统地理学进行了研究,拟解决以下

三个问题:(1)普氏蹄蝠遗传多样性、种内系统地理结构及分歧时间;(2)群体遗传

结构,推测主要支系的起源和扩散路线,验证是否存在由东向西经度方向的扩散路线;

3-

()分析种群历史动态,探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冷暖气候交替的环境变化对种群系统

地理结构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该物种的保护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

果如下:

1.普氏蹄蝠个体扩增的线粒体Cytb序列总体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40,10

Ho0.7417

个微卫星位点上的平均观察杂合度()为,总体表现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其中东部支系的江西种群(JX)与中西部支系的河南种群(HN)遗传多样性最低。普

氏蹄蝠分为东部支系和中西部支系两大谱系,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和谱系结构,其

中东部支系包括广东(GD)、福建(FJ)、江西(JX)种群,中西部支系包括云南(YN)、

GXHN

广西()、河南()种群。所有被检测到的普氏蹄蝠个体的遗传分歧时间都可追

溯到距今0.82Ma,东部支系的分歧时间为0.20Ma,中西部支系的分歧时间为0.35Ma,

均处于第四纪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时期。

2.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普氏蹄蝠各种群对之间表现出高且显著的整体遗传分化,

Φ值范围为0.26136~0.97778,而微卫星数据结果却显示普氏蹄蝠各种群间具有低且

ST

显著的全局遗传分化,F范围为0.02366~0.12250。线粒体AMOVA分析遗传变异主

ST

80.15%92.75%

要发生在组间(),而微卫星有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基于线粒体及

微卫星的Mantel检验显示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根据普氏蹄蝠

各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单倍型网络图结构分析可知中西部支系内的云南(YN)种

FJ

群和东部支系内的福建()种群这两个区域可能代表了各支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和起

I

源中心,此后以此为中心进行扩散,由于第四纪更新世冰期-间冰期冷暖气候交替的环

境变化造成了中西部支系和东部支系之间的隔离,导致普氏蹄蝠各区域的群体开始独立

进化,其中一支扩散到东部地区,另外一支扩散到中西部的云南和广西地区,并在0.26

百万年前到达中部地区。另外通过IMA2分析显示所有普氏蹄蝠种群之间均没有明显的

基因流动(P0.05),且普氏蹄蝠两个支系之间缺乏基因交流,由此本研究没有检测

到由东向西沿经度方向的扩散路线。

3.中性检验(TajimasD检验、FusFs检验)以及错配分布结果均显示普氏蹄蝠种

BSP

群大小在历史上基本保持稳定没有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曲线图结果显示东部支系

在历史上没有发生明显的扩张事件,而中西部支系在末次盛冰期后期(距今约2.5万年)

文档评论(0)

营销资料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本账号发布文档部分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技术分享交流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2,文档内容部分来自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