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妙搭动词,成就中考作文高分秘籍
在中考作文的竞技场上,如何让文字脱颖而出?巧用动词搭配便是一大法宝。动词作为句子的“灵魂”,与副词、形容词、象声词精妙搭配,能为文章注入强大的生命力,让读者沉浸其中。
一、副词加持动词,爆发超强表现力
动词与副词紧密结合,就像给动作安装了一个“加速器”,能让动作的力度、速度、状态等被精准放大,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或事物的特征。
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蹒跚”一词形象地描绘出父亲行动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状态;“慢慢”则进一步强调了父亲动作的迟缓,体现出他身体的不便;“微倾”细腻地展现出父亲攀爬月台时为了保持平衡、使出全力的模样。这些副词与“走”“探身”“攀”“缩”“倾”等动词搭配,一个饱含深情、艰难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与厚重。
又比如“他心急如焚地在房间里踱步,时不时焦躁不安地看向窗外,双手不停地揉搓着衣角”。“心急如焚”深刻地体现出人物内心的焦急程度,“焦躁不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绪,“不停地”则突出了动作的持续性。几个副词与“踱步”“看向”“揉搓”等动词搭配,一个满心焦虑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再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竞”字这个副词,生动地展现出万物在秋日里争着展现自己的蓬勃活力,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与生机。
在写作时,同学们要依据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场景,精心挑选副词。描写运动会上选手冲刺的场景,就可以用“风驰电掣地奔跑”“竭尽全力地跨越”,精准地凸显动作的力度和速度。但要注意,副词虽好,可不要贪多,用得太多会让文章显得拖沓。副词的位置也很关键,要自然地融入句子,让句子读起来通顺流畅。
在部编版语文课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直窜”中的“直”这个副词,就将叫天子冲向云霄时的快速、迅猛表现得十分到位,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灵动与活力。
二、形容词携手动词,细腻勾勒动作神韵
当形容词与动词灵动搭配,就像为动作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外衣,能从多个角度把动作的状态、人物的心境等细腻地描绘出来,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那一幕。
例如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写道:“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点点”这一形容词与“泛着”搭配,生动地描绘出紫藤萝花在阳光下闪烁的样子;“最浅淡”准确地形容出紫花颜色的特点;“互相挑逗”更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挑逗”这一动词与“阳光”结合,赋予紫藤萝花活泼、俏皮的形象,把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与灵动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流露出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再如“她优雅地转身,身姿轻盈地舞动,裙摆如花朵般飞扬,脸上洋溢着自信而甜美的笑容”。“优雅地”“轻盈地”把舞蹈者的动作姿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自信而甜美”则刻画了人物的神情与心境,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艺术美感。
“风轻悄悄地吹,草软绵绵地摇”,“轻悄悄”“软绵绵”这两个形容词,把微风和小草轻柔的状态生动地呈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
写作时,同学们要根据不同的动作和表达意图,精准选择形容词。描写老人缓慢行走,就可以用“蹒跚地挪动”“迟缓地迈着步子”,将老人行动不便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但要注意,形容词的使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堆砌,否则会让句子显得臃肿。同时,要确保形容词和动词搭配协调,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意境。
《春》里有这样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满”这个形容词与“开”搭配,生动地描绘出各种树繁花似锦的样子;“嗡嗡地”这个形容词(此处也可看作象声词,但从修饰动作状态角度,也可归为形容词性表达)与“闹”搭配,将蜜蜂忙碌、热闹的场景展现得活灵活现,把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刻画得细腻入微。
三、象声词碰撞动词,奏响场景听觉盛宴
象声词与动词的生动搭配,是为文章打造“听觉特效”的神奇魔法。通过模仿各种声音,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全方位地感受作者描绘的世界,极大地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比如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