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符号共享与场域竞争:关于花儿起源的民间叙事研究
摘要:“花儿”是西北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是当地各民族共同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从关于花儿起源的民间叙事可知,花儿内容和主要格式与汉民族以《诗经》为代表的民歌有相似之处,花儿的曲调则来自西北各民族民歌。各民族在“花儿会”这个共同的社会场域中既相互竞争又协商学习。在此场域中逐步形成的花儿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被各民族所接受并广为传播。
关键词:符号共享;场域竞争;花儿起源;花儿会;民间叙事
“花儿”是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和自治区普遍流行的一种民歌,是当地汉、土、回、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对同一种体裁的民歌所赋予的共同称谓。花儿是西北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是当地民众共同用来抒发感情、表达心声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主要从民间传说的角度探讨关于花儿起源的叙事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享艺术形式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经典文化符号的建构等问题。
一、花儿内容从何而来?
花儿这一名称起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明代万历年间诗人高洪有诗《古鄯行吟》:“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目前学界认为这是最早确切记录西北民歌花儿称谓以及“漫花儿”盛况的文献。此后,清代甘肃临洮诗人吴镇《我忆临洮好》诗中“花儿绕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诗句也是关于花儿的较早文字记录。?
从高洪诗可知花儿演唱的环境、歌者,以及花儿的艺术特色。古鄯是今青海省民和县古鄯镇,明洪武年间在此设古鄯驿。花儿中也有“上走了西宁的古鄯驿,下走了窑街的大通”之句。慕寿祺的《西宁道中》亦记:“荆布田家妇,羞含薄面皮。风流曲成调,一路唱花儿。”从上述文人咏唱花儿的诗句可知,花儿并非近代产生,它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明清时期已经风靡甘肃、青海一带。?
花儿的形成过程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花儿曲调的风格、唱词的结构、衬词等,都显示出花儿的形成与甘青一带早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密切关系。关于花儿的形成问题,历史学、语言学、音乐学领域均有较多探讨,本文主要以当地流传的关于花儿起源的民间叙事文本为对象,从民间传说角度探讨民众关于花儿的起源与形成过程的观念。?
关于花儿的起源地,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是现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简称临夏,又称河州,其辖区范围在历史上有所变动,大致相当于今甘肃南部和青海东南部地区。明代谚语说“西安的‘乱弹’,河州的少年”,也说“到了西安嫑唱‘乱弹’,到了河州嫑漫少年”。当时中原一带的人们把秦腔、眉户统称为“乱弹”,而河湟地区居民将花儿又称“少年”。花儿的部分歌词也强调花儿源于临夏,如:“哎,漫一首花儿了问一句话,花儿的家乡是阿达?哎,花儿本是个尕俗话,你记下,河州是花儿的老家。”阿达是临夏方言,意为哪里。此外,各地传唱的花儿多用汉语临夏方言演唱,这也印证了花儿发源于临夏。据此,甘肃临夏流传的说法往往被认为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笔者将以此为例探讨民众关于花儿来源的观念。?
其一,花儿为孔圣人所留。“花儿的根子深得很。孔圣人流传下来,人们对唱的时候常唱这个曲:‘大红(嘛)桌子的柳牙(了)子,油漆是谁油(呀)下的?你是个少年的唱(呀)把式,少年是谁留(呀)下的?’知底的人就接上了:‘大山(嘛)跟里的爬腰子树,遍山(嘛)遍洼的紫草;留下(嘛)少年的孔(呀)圣人。盘古王出世的再早。’”?
其二,苏武牧羊留少年(即花儿)。临夏县北塬及永靖县一带留传着有关苏武的花儿对唱:“泾阳的草帽(嘛)十八(呀)转,飘带们离不下翠蓝;昭君的娘娘们去和(耶)番,什么人留下的少年?”“三尺的白布们染(呀)毛蓝,下缸者染了个二蓝;苏武爷挡羊者十八的年,心急者留下的少年。”?
其三,道士传花儿。20世纪20年代,地质学者、教育学者袁复礼向外界介绍花儿(又写作“话儿”)时引用这样一则传说:“话儿”的历史虽不可靠,但很有趣。相传古时候,河州有一位牧童在山上放羊时,从一个道士那里学到了“话儿”,下山后便将其唱与众人听,有个女孩子非常喜欢这些歌,于是嫁给了牧童。从此“话儿”的传播就越来越久远了。
其四,孙悟空唱下花儿。1988年,临夏艺人周旺盛讲述了花儿由来的一则传说:孙悟空被镇压在五行山下,心中急躁,于是每天唱花儿。进山打柴的人因此学会了花儿,花儿便一直流传至今。周旺盛儿时就会唱:“孙悟空压的者五(呀)行山,唱下的花儿们连间;打柴的阿哥们听下了漫,人老(吧)五辈的流传。在河州一带广为流传的“孙悟空唱花儿”唱段为:“大红的桌子(嘛)红油(了)漆,桌子是谁油(呀)下的?你知道少年的根古(了)事,少年是谁留(呀)下的?”“西天(嘛)取经的是(呀)唐僧,白龙马驮经(呀)者哩;留下嘛少年的孙(呀)悟空,受苦人宽心(呀)者哩。”
以上是有关花儿起源的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当代关于史诗起源的理论.docx
- 基于互文性的刘亮程小说《本巴》与史诗《江格尔》之对话.docx
- 民间资源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对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思考.docx
- 民族文学论文:南北文学融合论的易学渊源——“词义贞刚”新诠.docx
- 民族文学论文: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演变轨迹与价值选择.docx
-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红楼梦》在俄罗斯的译介研究.docx
-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乌布西奔妈妈》的史诗特点郭淑云.docx
-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docx
-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简论沙冒智化汉语诗歌的语言特色.docx
- 民族文学研究论文:口头传统的跨文化与多学科研究刍议.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