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2
PAGE5
试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化意识
米山中学张秀丽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王振亚,2000)。对于一个外语的初学者来说只学习语言的发音、单词以及语法、结构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了解外语语言的文化。没有对其所讲语言文化背景的充分了解,那么他对语言的学习永远是不完整的。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陈励,2004),中学外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离不开文化教学。但是,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外语教学一直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对外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许多人只会在考卷上做题,而不能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如果我们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运用这种外语。还有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其失去学习兴趣。
而且,不了解某种外语文化,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或正确地运用这种外语,即使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刚到美国的中国青年,下飞机后住在一位本地人家里。主人问他:“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他按中国的方式回答:“No,thanks.”结果主人信以为真,没有为他准备饭菜。因为按照英语习惯,此时不必客气,应照直回答。那个青年在饿了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只好痛快地回答:“Yes,please.”否则的话,也许连早餐也吃不上。所以,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此种认识,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做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化意识,以进一步增进英语教学的成果:
一、结合教材,适时渗入文化意识。地域之隔使得中西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语言习惯大相径庭。以交际语言为主的中学英语教材,涉及许多这此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这些知识对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有关外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我们学到“Howoldareyou”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在中国打听年龄很平常,但在外国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她们往往会说“Sorry,it’smysecret”或
己的重大节日的。选择Christmas的同学,编排了装饰圣诞树,圣诞老人送圣诞卡片和圣诞礼物,吃火鸡、唱圣诞歌的场景;选择springFestival的同学编排了全家包饺子,放烟花,收压岁钱的场景。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精心编排设计,惟妙惟肖的表演引来了大家的开怀大笑,同学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西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短剧、戏剧表演以及角色扮演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三、比较归纳,了解文化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英汉两种文化比较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而避免语用失误。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差异,了解称呼、打电话、打招呼、道谢、道歉、恭维、赞扬、告别、做客、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
例如日常交际方面,在英美文化中当别人称赞对方说:“YourEnglistisverygood!”时他们往往只说一声:“Thanks”。因为在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是很重要的社交习惯,被人称赞时,也要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定或自贬(陈励,2004)。而在汉语文化中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自谦地说:“哪里,哪里”,“我做得很不够”或者“这是我应该做的”;又如在日常打招呼文化中,经常有外国人抱怨说中国人老喜欢问他们的年龄呀、收入呀等私人情况来干涉他们的“Privacy”,使他们如同置身海关或警署;这些也可以归纳总结中英文化差异。还有汉语中的“上哪去啦?”(Whereareyougoing?)和“到哪里去啦”(Wherehaveyo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