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音乐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课堂教学设计.docx

音乐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课堂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经典名曲(一)》第4课时《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

【教材分析】

《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是花城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经典名曲(一)》第4课时欣赏课。《G弦上的咏叹调》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原曲创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是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巴赫一生写过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最为杰出。《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该作品是海顿晚年创作的12首《伦敦交响曲》中的第二首,写于1791年,并于次年的3月23日在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据说,因为当时的观众在聆听演奏会时经常睡着,海顿特意谱写了这首曲子。在第二乐章中,他先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然后立即加入乐队全体的强奏,这种力度和情绪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戏剧性效果,使观众为之惊愕,作品因此得名,第二乐章为C大调,四二拍子,变奏曲式。乐章开始部分非常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刹那间乐队用强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使听众瞬间感到惊愕。这种对比鲜明的音乐处理,不仅凸显了海顿的幽默感和对音乐的掌控力,也成功地实现了他嘲笑那些对音乐一知半解的贵妇人们的初衷。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音乐学习热情较高,处于变声期,对音乐感知力有所提升。在知识方面,能掌握基本音符、节拍,部分学生有一定演唱基础,但在音准、节奏把控上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对流行音乐兴趣浓厚,喜欢跟唱。然而,音乐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对复杂音乐作品理解不足。学习能力上,接受能力较强,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有时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有待提升。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风格特点,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二)艺术表现

通过该曲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小提琴及其音色特点,以及小提琴在乐曲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该曲深邃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节奏、力度和速度变化,以及小提琴G弦的音色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欣赏图片,说一说图片中的乐器你们认识吗?(教师展示小提琴)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小提琴(violin),俗称“乐器之后”,源于阿拉伯,后传至意大利,是一种古代东方弦乐器传入欧洲长期演变而成的弓弦乐器,总共有四根弦,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与钢琴、古典吉他并称为世界三大乐器。小提琴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方音乐《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书写板书《G弦上的咏叹调+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二乐章(选段)》)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下面聆听歌曲,听听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该曲旋律充满诗意,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通过聆听说一说小提琴的音色有什么特点?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包括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和中庸之美。这首作品由谁创作的?

预设:《G弦上的咏叹调》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代表作之一,原曲创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是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巴赫一生写过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最为杰出。你们了解巴赫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巴赫,德国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代表作有:《平均律钢琴曲集》(上、下)、《赋格的艺术》,《勃兰登堡协奏曲》等。该作品的结构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该曲旋律充满诗意,富有歌唱性和抒情性,后来由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该曲旋律线条流畅而富有表现力,以D大调写成,结构上采用了简单而优雅的A-B-A形式,即主题—对比—主题的复现。巴赫通过巧妙的和声与旋律构造,创造出一种超越时间的宁静与和谐。小提琴G弦浑厚、丰满的音色,使这首乐曲达到了迷人的境地。乐曲的开头旋律极简单,但随着音乐的展开,却能展现出整个宇宙的深邃。它以纯朴典雅的旋律,营造出一种悲天悯人的神曲般的意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