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东省临沂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问题,最先并没有在中华本土引起辩难,而是在域外文

化界发生了争议。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赵氏孤儿》的法文简译本在杜赫德编的

《中国通志》上刊出时,编者竟鄙薄说:在中国,戏剧跟小说没有多少差别,“

悲剧跟喜剧也没多少差别”,中国戏剧不遵守三一律“”,也不遵守当时欧洲戏剧“

的其他惯例,因此不可能跟当时的欧洲戏剧相比”。然而嗣后不久,英国的李却

德赫·尔德却辩驳道:“《赵氏孤儿》就它的布局或者结构来谈,跟希腊悲剧是很

相近的”,双方的观念,针锋相对,可以看作是当时西方文化界在中国古代有无

悲剧问题上的舆论的代表。

中国的问题,终不会永远只由外国人去谈论、裁决。1904年,蒋观云发表了《中

国之演剧界》,率先引进悲剧“”概念并极力推崇悲剧是有“益人心”的伟业,但在

总体上却认为:我“国之剧界中,其最大缺憾,诚如訾者所谓无悲剧。”1912年,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明确断言元代有悲剧“”,并具体指出其最有悲剧“

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蒋、王的文章

揭开了由中国人自己判定中国古代有无悲剧的学术论战历史的第一页。

这场论战,自1904年迄今,一直没有停止,而论战的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判定

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1980年5月,国内部分文艺理论专家第一次就判定

中国古代悲剧的科学标准进行理论上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人物典型“说”“悲主喜宾

说”“审美情感说”等五种观点。尽管五“说”莫衷一是,却大都注意了从中国古代戏

曲的实际出发,试图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述中国悲剧的基本民族特征。只是这五“

说”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早已构成体系的西方悲剧理论的门墙。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历来被认作是西方悲剧理论的经典。《诗学》中关于悲

剧的两大原则性界定——其一,只有身世显赫的大人物才能充当悲剧的主角;其

二,悲剧的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常常使我们望而生畏,自愧弗如。

这显然是一种未能完全知己知彼而轻易妄自菲薄的心态。超然客公众号

不错,作为西方悲剧范型的古希腊悲剧都是以名声显赫的著名人物充当悲剧主

角。但在西方悲剧史上,这一法则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艺复兴和嗣后的启蒙

运动时期,这一传统观念便有所突破。特别是到启蒙运动时期,创作上出现了第

一部市民悲剧——莱辛的《萨拉萨姆逊·小姐》,于是宣告了仅由身世显赫的大

1

人物独霸悲剧剧坛的历史的结束。因而在西方悲剧的变革“”中,大人物和小人物

一齐登上了悲剧舞台。如果我们再将审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古代剧坛,便不难发现,

中国古代戏曲中,既有以大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汉宫秋》《梧桐雨》等,也

有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悲剧,如《窦娥冤》《雷峰塔》等。仅就这种意义而言,中

国古代悲剧可谓毫不逊色。

中国无悲剧论者,往往认为先离后合,始穷终达,这是中国剧的常套“”,其结局“

必终于团圆”,并以此来否定中国古代悲剧的存在。其实,拿《诗学》中关于悲

剧结尾只能是“由顺境转入逆境”的模式来规范,中国古代戏曲中一般被认可为悲

剧的作品,也有并不是终于团圆“”的。例如《梧桐雨》第四折,就只写到唐明皇

幸蜀还京,独自退居西宫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量,让全出戏在雨打梧桐、泪染龙

袍的悲凉、凄清境况中落下了帷幕。《汉宫秋》第四折,也只是在汉元帝独返咸

阳,孤处昭阳,闻雁叫而增悲的舞台气氛中结束了全剧。这些作品,一概不是先

离后合,始穷终达,也都没有以团圆终其结局,倒是符合了“由顺境转入逆境”的

常“规”。

即使就我们认可为悲剧而遭一些人反对的结尾终于团圆“”的某些作品看,也明显

存在着结局表面团圆而内里悲痛的现象。最有代表性的例证莫过于《窦娥冤》。

《窦娥冤》第四折写到生父与死女相认,冤狱终于平反,大仇得以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5****67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