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有关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科学防治方法的探讨分析
摘要:马铃薯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之一,在市场中十分流行。在马铃薯的栽培过程中,种植者稍有疏忽就极易造成晚疫病的流行发生,影响其最终的收获和销售,因此应加强重视,改进技术,提升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两方面出发,重点探讨晚疫病的防治技术,以期为种植人员提供参考,增强马铃薯的种植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由致病疫霉引起,容易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该疫病发生速度快、毁灭性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危害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加强对晚疫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可以有效控制经济损失,促进产业发展。
1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1.1常见病原
引起晚疫病的致病疫霉,在分类学中属于鞭毛菌亚门,其孢子囊主要为柠檬形。该病菌每隔几年就能变异出新的生理小种,导致该病的发生具有周期性。一般情况下,当地温度在22℃左右时适宜致病疫霉形成和发育,空气湿度在70%以上时,容易发生马铃薯晚疫病。
1.2传播途径
致病疫霉以菌丝的状态存在于块茎中越冬,播种时部分病菌所在的薯块未能发育或出土后直接死去,其他携带病菌的薯块则在出土后生长为中心病株,借助外部条件再次侵染其他植株,扩大疫病的发生面。部分叶片上的孢子囊还可以随着雨水、灌溉水进入土壤,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1.3发病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具有流行性特点,其发病原因多样,如菌源、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等。该病传播主要是病原菌对马铃薯的叶、叶柄、茎和块茎逐渐侵染,受到侵染的叶片会出现水渍状的斑点,湿度过大时病斑会迅速扩大,呈现褐色。病原菌侵染叶柄和茎秆时,其表面会产生褐色的条形斑点。块茎染病后其表面凹陷,甚至出现坏死斑,并不断扩大腐烂程度。
晚疫病发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始发病时主要是中心病株出现并形成发病中心,通常情况下,马铃薯从出苗时就会感染晚疫病,中心病株出现后,病菌向周围植株扩散。蔓延流行时间短,流行速度快。8天左右就可以扩散蔓延,并形成多个发病中心,染病植株的叶片上会出现病斑。发病严重时,植株叶片、茎秆上的病斑扩大,并出现枯死情况。从晚疫病发病开始到全田感染约35天,若当年雨水较多或栽种较多的感病品种,全田感病时间缩短至20天左右。若防治不及时,全田感病后,整个田间植株焦枯,并散发出腐败臭味,块茎在地下腐烂[1]。
1.4发病条件
1.4.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导致晚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因素,其中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大。一般情况下,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2℃左右,孢子囊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温度为10℃左右时则会产生游动孢子,当气温达到24℃时,孢子囊可以直接萌发,侵染植株。在晚疫病发生的季节,若当地多为阴雨天气或早晚多雾、多露,病害则极易发生,且暴发流行速度较快。病菌侵染植株后,有一段潜育期,其长短与外界环境、植株的抗病性等有关,一般叶片上病菌的潜育期为2~7天,块茎上病菌的潜育期为30天。因此,应加强种植区域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植株间的通风性,为马铃薯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1.4.2品种
品种本身的抗病性能也对晚疫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匍匐型、平叶光滑的品种容易染病,在开花期发病情况最为严重。在病害流行期,易感病的品种发病早、感染率高,发病速度快。尽管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根本手段,但由于不同品种的抗性受到自身遗传变异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部分抗病品种在多年种植中抗性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生长品质和产量。近年来,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导致晚疫病更加严重,流行范围更广,控制力度逐渐减弱。加强选种、种薯处理和培育良种的重视,可以切实解决品种抗病性能差的问题[2]。
1.4.3栽培管理
晚疫病的发生受到田间栽培管理的影响较大。种植地块地势低、排水性能差,容易导致马铃薯染病发病;土壤肥力较低,透气性较差,植株生长不良,也会导致病害的发生。此外,植株间种植密度过大,会提高田间湿度,易于病菌形成和生长。在施肥时,若施加过多的氮肥,则会引起植株过快生长,其更容易受到病菌侵染。同时,旱地比水旱轮作的稻田发病严重,连作地块相较于轮作地块更容易发病。
2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是从选种和田间管理两方面实现晚疫病的防治。
2.1.1选种和种薯处理
重视选种和种薯处理工作能提高马铃薯本身的抗病性能。种植人员在马铃薯收获、冬季保存、播前切薯及春化工作中,要重视筛选工作,除去其中的病薯,保留健康的种薯。在播种前,要再次进行筛选工作,选择已过休眠期、表面光滑无破损、芽眼深浅一致、大小均匀的薯块。同时,种植人员应选用马铃薯晚疫病的抗病品种,避免大面积的田间流行。目前,我国的优良抗病品种众多,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