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x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4课戊戌政变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第4课戊戌政变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

图3

(图1)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大方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2)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图3)但是,这场来也匆忙,去也匆忙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1)为什么说上述历史大事是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运动失败的根源何在?

(2)图3释文以画上了“休止符”作为结束的深层次含义何在?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和失败缘由。第(1)问,第一小问实际考查戊戌变法的性质。结合所学百日维新的措施可知,戊戌变法反映了资产阶级进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其次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回答即可。第(2)问实际考查戊戌变法运动的深远历史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吸取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向西方学习的程度进一步深化。

参考答案:(1)理由: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工业初步进展的状况下,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进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的尝试,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体现了进展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因此说它是一场“现代化”运动。

失败缘由: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脆弱性、妥协性打算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戊戌变法传播了维新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

2.《戊戌奏稿》一书于1911年在日本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常被作为争论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请断发易服改元折》(简称《断发折》)原载《戊戌奏稿》……今原折未见。按《自编年谱》所记,原折仅请改元易服,未言断发;《断发折》则首请断发,与之不合。又原折是康有为在政变马上发生,因而“日夜忧危”的状况下赶拟的,其宗旨是对抗旧党,保存新政;《断发折》言断发易服之旨则在变“儒缓之俗”,发“尚武之风”,亦与之不合。

——摘编自宋德华《戊戌奏稿考略》

材料二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见,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固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气因而涣散。

——摘编自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依据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这样做的缘由。

(2)依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见的最终结果。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失败缘由。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概括归纳即可。其次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说明“易服”主见的结果是激化了社会冲突,加速了变法的失败;其次小问据材料有效信息,结合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的特点,迁移学问可得出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第(3)问,从变法面临的反对势力、是否有群众基础、领导者的个人力量等方面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1)结论:《断发折》并非戊戌年所写的原折。

缘由:适应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

(2)结果:激化了社会冲突,加速变法失败。

史实依据: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3)主要因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领导人的策略、人品。

3.导学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行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俌,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见,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主见变法的主要意图。对此应如何评价?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康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夜~紫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