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①河豚毒素01020304河豚是无鳞鱼的一种,全世界有200多种,我国有70多种。河豚鱼中毒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动物性食物中毒。河豚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钠高1000倍,0.5mg河豚毒素即可使人中毒死亡。河豚毒素是一种毒性强烈的非蛋白类神经毒素,分子式C11H17O8N3间,相对分子质量319.27,其化学结构如图5-2.由于河豚鱼味美,自古以来就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神农本草》是最早记载河豚毒素的典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河豚“肝及子有大毒”,“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食之杀人”。河豚毒素含量的多少因鱼的种类、部位及季节等而有差异,一般在卵巢孕育阶段,即春夏季毒性最强。河豚鱼的有毒部位主要是卵巢和肝脏。各部位毒性:卵巢>肝脏>肾脏>血液>眼球>腮>皮>精囊>肌肉中毒机理:河豚毒素阻抑神经和肌肉的电信号传导,阻止肌肉、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使神经末梢及神经中枢麻痹,使机体不能运动。毒素量大时,迷走神经麻痹,呼吸减慢至停止,迅速死亡。中毒表现:首先是嘴唇和舌头麻痹,接着是运动神经麻痹,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之后呼吸困难,接着是发绀和低血压,可出现惊厥和心律失常。随着意识的慢慢消失,呼吸中枢完全被麻痹而停止呼吸,直至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4~6h以内死亡,最快的1.5h即死亡,最迟者不超过8h。由于河豚毒素在体内解毒排泄较快,8h未死亡者,一般可恢复。但愈后常留下关节痛等症状。轻微中毒的仅在指、唇和舌尖发生麻木感觉,不久即恢复正常。中毒轻的则上吐下泻,腹痛,手足发麻,眼睑欲闭,视野不清,听力下降。010302中新社海口2005年1月20日电,海南近日有三十多人因食用河豚发生食物中毒,其中四人丧生。继该中毒事件发生后,21日晚11时,儋州市白马井镇8名渔民也因食用河豚发生食物中毒,其中2人死亡。2003年4月12日,广东江门市5人进食河豚中毒,1人死亡。2003年10月和2004年1月,深圳共发生了两宗河豚中毒事件,7人中毒。2005年3月27日,海南省陵水县黎安镇黎丰岭石场发生一起食用河豚中毒事件,5名中毒者经及时抢救脱离生命危险。2003年2月福建10名渔民除船长外,有9名系食用河豚中毒,其中2人中毒严重已死亡,另7人不同程度休克,生命危急。12345由于河豚毒素耐热,120℃加热60min才可破坏,一般家庭烹调方法难以去除毒素。所以,最有效的预防中毒措施是:将河豚集中处理,禁止出售。麻痹性贝类毒素(PSP)②贝类毒素含有PSP最常见的生物是蛤(gé)和贻yí贝,偶尔也出现于布氏海菊蛤、扇贝和牡蛎。例如:石房蛤毒素。浙江省1967~1979年间先后发生过PSP中毒40多次,其中23人死亡。福建省南部东山、北部福田1986年发生菲律宾蛤仔中毒事件;同年台湾屏东县发生因食用西施贝,导致50人PSP集体中毒。欧洲和北美发生过沙鳗和鲱鱼的死亡,英国发生两次海鸟大量死亡。PSP中毒机制导致动物麻痹,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至呼吸困难而死亡。PSP中毒表现中毒症状是从嘴唇周围发生轻微剌痛和麻木,发展到全身麻痹,并由于呼吸障碍而死亡。轻度:嘴唇周围有剌痛感和麻木感,逐步扩大到面部和颈部,手指尖和脚趾的针剌感觉,可有头痛、眩晕和恶心;中度:语无伦次,剌痛感发展至手臂和腿,四肢强直和肢体失调,全身衰弱和眩晕,轻度呼吸困难,脉搏加快;重度:肌肉麻痹,明显地呼吸困难,窒息感,在没有呼吸机护理的条件下可能死亡。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被DPS毒化的贝类与当地海洋污染,与赤潮密切相关。被毒化的贝类主要有:贻贝、文贝、扇贝、杂色蛤、赤贝、牡蛎等。中毒机制与表现大田软海绵酸(OA)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可使人、豚鼠、家兔平滑肌系统持续性收缩。临床症状以腹泻为主,日本确诊的1300例中,症状出现率:腹泻为92%、恶心为80%、呕吐79%、腹部疼痛53%、寒战10%。与海洋赤潮带来的短裸甲藻有关神经性贝类毒素(NPS)NPS的中毒机制动物试验显示,短裸甲藻毒素可选择性地开放钠通道,抑制快速钠离子的失活,而使细胞膜去极化,并与钠通道结合。中毒表现短裸甲藻细胞在通过鱼鳃时释放毒素,引起鱼死亡,由食物链致海鸟大量死亡。人食用被短甲藻污染的贝壳类后30min~3h,会引起NSP中毒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并伴随嘴周围区域和四肢的麻木,还可伴随眩晕、乏力、肌肉骨骼疼痛等。中毒症状持续时间与毒贝食用量有关。赤潮区域游泳、冲浪动物的人,眼睛得红眼病,皮肤生疥疱等。遗忘性贝类毒素(ASP)中毒症状:肠内不适,重症时引起面部怪相或咬牙的表情,短期记忆丧失和呼吸困难,也可发生死亡贻贝可富集ASP,蟹和鱼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