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含解析北师大版.doc

统考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含解析北师大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进展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隋文帝曾多次下旨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上台伊始,依照儒家典籍的规范,复汉魏之旧。然而《隋书》中却这样记载:“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这表明当时()

A.复兴儒学成为士大夫首要任务

B.三教合一的趋势明显

C.统治者大力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D.儒学的进展面临逆境

D[隋文帝提倡儒学,而《隋书》所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与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旨不全都,说明当时佛道影响力较强,故选D项;复兴儒学是士大夫的一种追求,但是并不能得出是士大夫的首要任务,排解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排解B项;C项与材料隋文帝提倡儒学的主见相冲突,排解。]

2.战国时期荀子吸取法家学说,提倡“礼法并用”。汉代董仲舒吸取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缘由是()

A.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 B.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C.封建帝王的大力推崇 D.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

D[由题干信息可知,儒学会吸取当时的先进思想,将其整合到思想体系中促进自身进步,故选D项;题干信息无法体现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排解A项;题干信息没有涉及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解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帝王的贡献,只有儒学大师的作为,排解C项。]

3.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很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这表明朱熹的思想()

A.具有唯物主义颜色 B.实现了儒学的思辨化

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D.包含确定的科学因素

D[材料中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用“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即观看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找出理论规律,这一思路符合近代试验科学的要求,证明朱熹思想包含了确定的科学因素,故选D项;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解A项;朱熹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但是材料并未体现这方面的观点,排解B项;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学问必需有益于国事,朱熹的格物思想并未体现对国事的关注,排解C项。]

4.“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上述两种观点反映了()

A.孟子与墨子的对立

B.老子与韩非子的统一

C.朱熹与陆九渊的对立

D.陆九渊与王阳明的统一

C[“盖为学之道……莫贵于循序而致精”指读书与穷理、为学环环相扣,这是程朱理学主见,“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强调修心养性、内心反省,此为陆王心学主见,故选C项;孟子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墨子为墨家代表,排解A项;老子为道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为法家,排解B项;陆九渊与王阳明同属于心学,排解D项。]

5.(2023·深圳模拟)陆九渊、王阳明信任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信任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B[材料“他们提出‘心即是理’,信任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人的自我意识,B项符合题意;心学照旧属于儒学范畴,A项排解;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解;心学维护的照旧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项排解。]

6.下图为南宋画家林椿所作《果熟来禽图》。图中小鸟的动态用细劲严峻的笔致勾画,蓬松的羽毛则以浑融的墨色晕染,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儿叮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示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看力和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性。据此可知,此画()

A.具有写意画的特征 B.开风俗画创作先河

C.受到理学思潮影响 D.体现世俗化的趋势

C[该画作的特点是细致入微,留意真实性,体现了宋明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故选C项。]

7.(2023·呼和浩特调研)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困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困是短视和懒散的结果”。这种现象毁灭的主要缘由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宝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进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峻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从“传统上人们对贫困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困是短视和懒散的结果”,这是由于明朝晚期商品经济的快速进展,导致人们对待贫困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故选B项;A、C两项都是当时毁灭的社会现象,不足以解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6****19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