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五单元雪白的墙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VIP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五单元雪白的墙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6-

洁白的墙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 鉴赏诗人对失落了的梦的追寻,理解诗人对将来的憧憬;鉴赏其口语化叙述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鉴赏本诗的象征意蕴;观赏本诗语言的多义性、示意性。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诗歌以惊人的单纯处理困难的“文革”中人的情感历程,通过诵读和品尝让学生通过“墙”这一物象理解诗人的沉痛阅历与情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四十多年前,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峻灾难的运动(实则是内乱)——文化大革命,把古老的中国大地变成了一个试验场。人们怀着炙热的幻想试图砸烂旧世界,打破旧的文化和道德体系,建立一个奇妙的新世界。可是,人们在狂热之后发觉,漂亮的新世界并未能建立起来,自己并没有站在宏大领袖描绘出来的奇妙世界里,脚下只是一片废墟——漂亮的变成了丑陋的,名贵的变成了低贱的,独立的变成了附庸的,思想的变成了盲从的。文革,把中国人从文化上变成了野蛮人,变成了不受道德和伦理约束的人群。每个经验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记忆和视觉,诗人梁小斌会从哪个角度来反映这场运动呢?

2.走近作者梁小斌,1954年生,山东荣成人。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起先创作诗歌。1976年参与工作,在合肥制药厂做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珠海市石虎诗会会长。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与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洁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需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探讨》《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心电视台评为年度桂冠诗人。

【原文】①妈妈,/我望见了洁白的墙。/②早晨,/我上街去买蜡笔,/望见一位工人/费了很大的力气,/在为长长的围墙粉刷。//③他回头向我微笑,/他叫我/去告知全部的小挚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④妈妈,/我望见了洁白的墙。/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妈妈,你也哭过,/就为那些辱骂的原因,/爸爸不在了,/恒久地不在了。//⑤比我喝的牛奶还要洁白、/还要洁白的墙,/始终出现在我的梦中,/它还站在地平线上,/在白天里闪耀着迷人的光线。/我爱洁白的墙。//⑥恒久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柔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⑦妈妈,/我望见了洁白的墙。//1980年

反复朗读诗歌,想一想,有些相同的词句,是否应当读出不同来?

【明确】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妈妈,我望见了洁白的墙”除了可以用不用语气读,其每一句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第一句,侧重“我”,是“我”早晨去买蜡笔,是“我”望见了洁白的墙,刷墙的叔叔是对“我”微笑,强调了小孩那种急于向妈妈共享发觉的欢乐与骄傲感;其次句侧重“洁白”,眼前洁白的墙与记忆中肮脏的墙形成显明的对比,且下文有多个“洁白”与之相呼应;第三句侧重“望见”,此“望见”不仅仅是视力之所见,还有憧憬与憧憬的含蕴。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洁白的墙》两首诗表达内容各有何侧重?

【明确】一个是表现“文革”中,对正在发生事务的真实再现;一个是“文革”后的回顾反思。

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视角有何不同?

【明确】1《这》选取一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表现疯狂的时代热潮下,个人的惶恐与无助;

《雪》通过对“洁白的墙”这一意象的反复咏叹,示意内心的创伤,表达对明天的憧憬。

2《这》以亲历者的口吻,将读者带到离别的第一现场,使诗歌有一种干脆的冲击力、感染力;《雪》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倾诉内心的新颖 感受,读来质朴自然却耐人寻味。

有人说这首诗是象征主义的诗,你同意吗?

【明确】《洁白的墙》是一首典型的象征主义的诗。诗歌写于文革结束后不久,干脆映射了那个年头和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作者以望见了洁白的墙为起点,围围着墙这一个中心绽开探讨。全诗看似写墙,而事实上句句都是诗人对于渴望华蜜,逃离苦痛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表露。之所以说这是一首象征主义的诗歌,关键点是要知道作者笔下的墙与作者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见的墙的同异。同:二者都是墙。异:后者仅仅是一堵一般的墙,前者却是文革时期写大字报,使“爸爸不在了”的墙。以后者写前者,这是一种象征。

用儿童的视角反映对文革的反思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对“文革”的反思经验了一个由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的过程。梁小斌与其他在“文革”中成长的作家一样,也有一种剧烈的“伤痕”意识,这在该诗中有着详细而明确的表现。诗以刚刚结束的“文革”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5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