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有机物衍生掺杂碳材料的钠_钾离子电池性能研究.pdf

有机物衍生掺杂碳材料的钠_钾离子电池性能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摘要

钠/钾离子电池由于其天然丰度、成本低以及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机制,

过去的几十年里,其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替代电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受到了越来

越多的关注。与钠/钾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相比,负极材料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

发。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为石墨,但是由于钠/钾离子半径较大,石墨不能

很好的插入钠/钾离子,在钠离子电池中容量很低,在钾离子电池中石墨电极的循

环稳定性较差。因此,开发具有高容量、优异速率性能以及长期循环稳定性的先进

碳负极材料对发展高性能钠/钾离子电池意义重大。

本文基于钠/钾离子在碳材料中的电化学存储行为,利用有机物来构筑金属有

机配合物作为碳前驱体,进而将结构工程与缺陷工程相结合,通过掺杂策略制备出

具有丰富元素掺杂和缺陷结构、大层间距以及结构稳定的杂原子掺杂碳负极材料。

(1)使用对苯二甲酸、硼酸以及硝酸铟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制备得到硼掺

杂铟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BMIL-68),进而利用双氰胺作为氮掺杂剂,在碳化过

程中同步实现氮元素的掺杂,最终制得氮/硼掺杂碳纳米片(NB-CNs)。在水热的

过程中,硼酸不仅可以掺杂到碳晶格中,而且能够使获得的BMIL-68的结构更加

稳定。双氰胺不仅作为氮掺杂剂,还可以作为模板诱导棒状结构的BMIL-68转变

成片状结构的碳材料。铟金属颗粒的去除,最终形成具有褶皱结构的碳纳米片。高

剂量的氮掺杂使得材料获得了更大的层间距,更多的缺陷以及活性位点,同时增加

了碳材料的导电性,除掉铟后留下了大量的纳米孔,也为钠离子提供了更多的吸附

位置。NB-CNs独特的微观结构展现了优异的储钠性能。将NB-CNs作为钠离子电

池负极材料时,在0.1Ag-1的电流密度下初始容量高达325.6mAhg-1,在4Ag-1的

大电流密度下循环3000次,容量依然保持在154.6mAhg-1,尤其经过800次循环

后,在随后的循环中容量保持率接近100%,展示出了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能。通

过使用原位电化学阻抗以及非原位拉曼的测试手段对N-Se-In/C电极进行了机理

探究,验证了其具有优异性能的来源。最后将NB-CNs作为负极材料,磷酸钒钠/

碳作为正极材料组装了全电池进行性能测试,其在50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40

圈后容量可以保持在168.9mAhg-1,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通过水热法将叶酸和铟离子螯合制备成叶酸-铟超分子配合物。叶酸具有

丰富的氮含量,可以实现原位的氮掺杂;水热过程利用了叶酸在水中的带状氢键模

式和在乙醇中的盘状氢键模式,以及叶酸和金属的配位作用,这个过程中叶酸的α

羧基解离,金属铟以此与叶酸配位,同时促进了叶酸的自组装。以叶酸-铟作为碳

摘要

前驱体,硒粉作为掺杂剂,进而碳化制得了具有纳米带交联的片状结构的氮、硒、

铟掺杂碳负极材料(N-Se-In/C)。所制备的N-Se-In/C材料具有高的氮含量(14.24%),

均匀的杂原子分布以及丰富的孔道结构。氮掺杂可以拓展层间距,为材料提供丰富

的活性位点;硒具有高极化率,不仅促进材料获得了更丰富的缺陷,还可以作为吸

电子单元来储存更多的钠离子;铟元素可以与氮形成In-N键,增强了N-Se-In/C的

局部电子分布,大大的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基于N-Se-In/C的结构特性,其在钠

/钾离子电池中均展现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0.1Ag-

1的电流密度下,其容量能够达到341.6mAhg-1,在5Ag-1的大电流密度下稳定循

环8000圈后容量仍然可以保持在136.1mAhg-1,有着良好的长循环性能。N-Se-

In/C优异的性能得益于其丰富的孔径以及独特的结构,利用动力学测试、原位电化

学阻抗测试和非原位拉曼测试进一步论证了这一观点。将磷酸钒钠/碳正极材料与

该材料匹配组装成钠离子全电池,在50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圈后容量保

持在182.3mAhg-1,展现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仍然有着286.8mAhg-1的高可逆容量。

关键词:碳材料;杂原子掺杂;缺陷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ngbuzhih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