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书的注解备注.ppt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毛亨《传》:“菀,茂貌。”菀彼桑柔。《诗经·大雅·桑柔》何晏《注》:“莞尔,小笑貌。”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之言、之为言两者都是用声训的方法解词的术语。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可译为:“说的是……”有三种情况:用同源词对被训释语进行训释,例如:以朝夕视君善者也。《左传·闵公二年》孔颖达《疏》:“郑玄《膳夫》注云:善之言也,今食美物曰珍膳。是善者,美食之名。”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01郑玄《注》:“萧墙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02“膳”和“善”、“萧”和“肃”,分别是同源词。03“膳”和“萧”的语源分别从“善”、“肃”而来,在上古,“膳”和“善”都是禅母元部,音同;“萧”和“肃”是心母,“萧”是幽部,“肃”是觉部,音近。042.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说明被释词的语源。例如:(21)鬼之言归也。《尔雅·释训》※“鬼”和“归”,上古都是见母微部,音同。古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归于幽暗不明的地方,所以用“归”说明“鬼”的语源。3.用本字解释假借字。例如:(22)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诗经·大雅·生民》郑玄《笺》:“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读为、读曰1也是用声训的方法解词的术语,常用于以本字解释假借字。2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3可译为:“把某字当成某字来读”4例如:5大王,高皇帝適长孙也。《汉书·高五王传》6颜师古《注》:“適,读曰嫡。”7“嫡”和“適”上古都是锡部,“適”是书母,“嫡”是端母,音近。8用来注音和说明假借。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可译为:“像某字那样读”读如、读若鵠乎其羞用智虑也。《吕氏春秋·下贤》高诱《注》:“鵠,读如‘浩浩昊天’之‘浩’。”用来注音,例如: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礼记·儒行》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说明假借,例如:古注的内容古注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注释者认为有可能产生阅读障碍或理解困难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注释或疏通。从注文的内容看,主要是:注音、解释词语、疏通文意、阐述语法、显示修辞、校勘文字、分析句读、考证名物典制、考释人物历史地理、注明典故词语出处和评论。下面分别加以说明:0102注疏中给古书注音,开始于汉代。其注音方法一般有四种:譬况,读为、直音、反切。譬况:是反切产生之前的注音方法,它是用描述性词语来注音的。例如: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踧,又作蹙)读为:既是训诂术语,又是注音术语。它是用本字解释借字的一种注音训诂方法。例如:隰则有泮。郑玄《笺》:“泮,读为畔。”注音:直音:用比较常用的字直接给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注音。例如:次于陉。陆德明《经典释文》:“陉,音邢。”酈生食其者。张守节《正義》:“‘厉异几’三音也。”反切的方法产生于东汉后期。反切: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中说:“孙叔言(即,汉末孙叔然,名炎,字叔然)创《尔雅音义》,时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事实上,在孙炎以前已经有人使用“反切”,如《汉书·项籍传》:“诸侯军人人惴恐。”东汉·服虔《注》:“惴,音章瑞反。”因此,反切在东汉后期已经出现,后经孙炎整理,编成《尔雅音义》。反切,开始称“反”,也称为“翻”,之后称为“切”,后来合称为“反切”。反切的方法:用两个汉字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在没有音标的情况下,是一种较为圆满的注音方法。反切的原理:根据黄侃的《音略》:“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声”。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12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为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为叠韵。如:“渴,苦曷切”,其中的“苦”和“渴”在古代为双声,“曷”和“渴”为叠韵。反切,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方法。双声和叠韵是一种历史现象,古代的双声和叠韵是根据当时的语音系统构成的。因此,古代的双声叠韵要按照古代的音韵系统来认定,如“玄黄”,在古代,两字同属“双声”,而现代则不是。注意:古注解释词语的方式有六种:解释词语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叫做直训。是古代训诂中使用最广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以词释词,现代汉语学称之为“语词式”。直训的作用在于揭示被释词所属的义类。直训《说文》:“往,之也”、“反,覆也”、“及,逮也”、“将,帅也”、“蔬,菜也”。《尔雅释言》:“宅,居也”、“亚,次也”、“宵,夜也”、“弄,

文档评论(0)

yingyaojun19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