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铁皮鼓》君特·格拉斯01《第五号屠场》的作者是库尔特·冯内古特02《愤怒的葡萄》的作者是约翰·斯坦贝克03贝莉吕娜之托04阿波利奈尔菲利普·苏波艾吕雅阿拉贡05格斯坦因06里尔克贝克特07《一九八四》的作者是乔治·奥威尔《广岛之恋》的作者是玛格丽特·杜拉斯。《铁皮鼓》的作者是君特·格拉斯辛克莱的_开启了“美国揭发黑幕运动”《屠场》辛克莱·刘易斯__是市侩实业家的典型
《巴比特》米切尔唯一一部成名作《飘》《第五号屠场》的作者是库尔特·冯内古特《愤怒的葡萄》的作者是约翰·斯坦贝克《宠儿》的作者是托妮·莫里森《达芬奇密码》的作者是—主题是丹·布朗,科学与宗教《青鸟》
1作者是马尔斯·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代表作家。2《青鸟》是一个象征,象征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3剧中两个孩子蒂蒂尔和米蒂尔受仙女贝莉吕娜之托去寻找青鸟,经过几度得失最终找到了青鸟。4梅特林克在剧中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各种事物特殊的意义,用具体的形象来启发和教育人们。5它具有童话般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意义,讴歌了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超现实主义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2)核心是梦幻。(3)1921阿波利奈尔以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哲学基础,否定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创作规律,鼓吹超越现实,超越理智,用“自然写作”的方法来表现思想的真实活动。(4)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菲利普·苏波的《磁场》、艾吕雅的诗《恋人》、阿拉贡的《欢乐之火》。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2)最早在20世纪初由美国女作家格斯坦因提出,之后海明威把这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3)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的情绪,厌恶帝国主义,却又找不到出路。(4)他们的主要成就闪烁于20年代,之后便分道扬镳了。(5)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等。复合式意识流
典型代表是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意识流是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潮流。(2)“复合式”意识流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第二十二条军规》《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之一,开创了“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先河。《第二十二条军规》艺术特色:典型的“黑色幽默”的特点。首先,小说结构散乱,具有“反小说”的叙事结构。作者采用的是一种类似戏剧“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从叙述方式上看,全书只是一个贯串首尾的故事情节。其次,小说的喜剧色彩浓烈。夸张变形的幽默讽刺等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小说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而喜剧效果中透着黑色,对死亡的恐惧、对疯狂世界的绝望态度,都使人心情沉重。作品开辟了欧美讽刺小说的新写法,通过超现实的描写,以存在主义的观点,让人们意识到世界的荒谬,现实的黑暗。而“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语汇,作为“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已为美国人在日常口语中广泛运用。《第二十二条军规》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一支空军中队的内幕。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可以停止飞行,只要自己提出要求就行。但同时又规定:如果本人感到作战有危险,提出停止飞行的,就证明不是疯子,还得飞行。这不仅置人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而且预示着一旦卷进这种生存环境,就别想轻易出来。《墙上的斑点》《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芙的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结构特征: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豹》《豹》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雕塑性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与“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被监禁”的感觉基本上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客观的忠实描写”现实生活。《豹》这首诗通过对关在巴黎动物园的豹子的拟人化的描绘,表现诗人苦闷、彷徨和寻求自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