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VIP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8-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课后篇一起巩固

一、品评与感悟

阅读有关乡土、乡音、乡情、乡愁的作品,品评作家浓浓的情感,感悟家乡文化的内涵。

(一)

乡土

住在村东头的人,被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醒。这是一天的头茬子阳光,鲜嫩、干净,充溢朝气。做早饭的女人,整理农具的男人,沐浴在一片曙光中,这顿鲜美的“阳光早餐”不是哪个地方的人都能随意享受的。阳光对于人的喂养就像草对于牲畜。光线的质量干脆确定着人的内心及前途的光亮程度。而当阳光漫过一个房顶又一个房顶到达村西头,光线中已沾染了太多的烟尘、人声和鸡鸣狗叫,成为世俗的东西。

早晨村东头的屋影、树影、烟影、人畜影,层层叠叠压向村西头。早晨的影子是残梦,是梦幻与现实的暧昧与交替。在这种影子里长大的人,愁闷、怀疑、好妄想。午后村西头的影子正好反过来压向村东头。午后的影子是乏累,是一成天勤劳带来的收获与缺憾,是先到的夜晚。坐在这种阴影里吃饭的人们,咀嚼生活的自足与艰辛。

……

水往东边流,一渠水村西人洗过衣服村东人洗,虽说水过百米自然清,百米外的清水确定已不是以前的水;风向西边刮,村东头的尘土刮到村西头,村西的尘土又刮到更西边另一个村庄的东头。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品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不言,一方人就以他们独特的眉眼身板和话语方式,成为一方水土的代言人。乡土哺育了我们,但我们对乡土有没有最深情的凝视、最微小的发觉、最动人的叙述,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因为这不仅是一种看法,更是一种实力。在这方面,刘亮程几乎做到了极致。这个诞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一个叫黄沙梁的地方的汉子,成了那片土地最佳的代言者。

(二)

农夫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拖着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力倦神疲,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夫聊起来,他们想象的宏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超群的艺术享受,他们教化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稀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经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非常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兴奋了,唱“快板”,兴奋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苦痛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季节的土场上,在月挂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不可思议的狂喜、激烈、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宏大而苦痛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选自贾平凹《秦腔》,有删改)

品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只要乡音未改,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回来的时候,你一张口,还是会被乡人接纳、欢迎。乡音里含着密码,含着这个地域的人共同的记忆,不用搞清晰这腔调语音是从哪一辈来的、怎么来的,只要大家一说出来(或者唱出来),心里就舒坦了,人就亲近了,彼此就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余的话就显得多余了。

秦腔,是乡音中最典型的一种。八百里秦川人几乎都会唱、都爱唱,一张口,一吐调,彼此就闻到了羊肉泡馍的味,闻到了西凤酒的香,于是人就亲热了,日子也捋顺了。大苦的日子里就洋溢出了大乐来!

(三)

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遗忘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行。

……我是从12岁离开家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行能的了。

人对家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最近有挚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挚友告知我:现在村里,新居林立;村外,果树成行。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记,证明我曾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5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