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毒物动力学试验.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犌B15193.16—2014

2014-12-24发布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毒物动力学试验

2015-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犌B15193.16—2014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15193.16—2003《代谢试验》。

本标准与GB15193.16—2003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毒物动力学试验”;

—修改了范围;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试验目的和原理;

—修改了仪器和试剂;

—增加了试验方法;

—删除了生物转化;

—删除了同位素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删除了对生物样品中受试物分析方法的要求;

—删除了结果判定;

—增加了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

—增加了试验报告;

—增加了试验的解释。

1

犌B15193.16—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毒物动力学试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毒物动力学试验的基本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过程。

2术语和定义

2.1受试物

用于测试的物品,专指符合毒物动力学试验要求的供试品。

2.2毒物动力学

受试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性。

2.3吸收

受试物从给予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2.4分布

受试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在体内循环和分配的过程。

2.5代谢

受试物在体内经酶促或非酶促反应,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2.6排泄

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从身体被清除过程。

2.7生物利用度

受试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

2.8速率过程

经毒物动力学过程受试物的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一般用单位时间过程进行的变化量表示过

程的速率。毒物动力学的速率过程包括零级、一级和非线性3种类型。

2.9浓度时间曲线

以给予受试物后时间为横坐标,以受试物的血液浓度为纵坐标所作的算术坐标图,反映受试物在体内的处置状态、受试物含量的经时变化和速率,该曲线下的面积反映了进入体循环的受试物含量。

2

犌B15193.16—2014

2.10表观分布容积

当体内受试物分布达动态平衡后,假设体内流体中的受试物浓度均一地与血浆中的受试物浓度一样,这样溶解体内受试物量所需的流体容积就是表观分布容积。它以体内受试物量与血浆受试物浓度的比值表示。

2.11机体总清除率

受试物通过代谢和(或)排泄的方式从体内清除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受试物从体内清除的表观分布容积的分数。

2.12消除半衰期

体内血中受试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表示受试物消除速率的参数。

2.13峰浓度

受试物给予后血中能够达到的最大浓度。

2.14峰时间

受试物给予后达到最大血浓度的时间。

3试验目的和原理

对一组或几组试验动物分别通过适当的途径一次或在规定的时间内多次给予受试物。然后测定体液、脏器、组织、排泄物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量或浓度的经时变化。进而求出有关的毒物动力学参数,探讨其毒理学意义。

4仪器和试剂

4.1根据试验需要,配备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薄层层析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或液质联用仪等设备。

4.2放射性测量仪器。

4.3实验室常用仪器与试剂。

5试验方法

5.1受试物的基本信息

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CAS号、批号、来源、纯度、性状、理化性质、储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有关资料。

5.2实验动物

5.2.1动物种、系的选择

实验动物的选择应符合GB14922.1和GB14922.2的有关规定。尽可能选用与其他毒理学试验相同的种、系,并能出现受试物的典型毒作用的动物。一般首选大鼠,周龄一般为6周~12周,但若有证

3

犌B15193.16—2014

据证明其代谢途径与人类接近,应选择相应的动物。一般应选用年轻、健康的成年动物。选用啮齿类动物时,试验开始时动物体重的差异不应超过平均体重的±20%。选择其他动物应说明其理由。

5.2.2性别和数量

对实验动物的性别不作特殊规定,如毒理学研究表明毒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时,应设不同的性别组。一般情况下,雌性动物应选用未产过仔和非妊娠的;每一试验组不应少于5只动物,在非啮齿类动物的试验中,动物数量可酌情减少。

5.2.3动

文档评论(0)

聚好信息咨询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公司能够提供如下服务:办公文档整理、试卷、文档转换。

认证主体鹤壁市淇滨区聚好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0611MA40H8BL0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