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东周

春秋时期

前770年

东周建立

春秋开始;

春秋五霸

(前659-前621在位)

(前636-前628在位)另一说的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周王室直接控制区域

重要水利工程及灌溉区域

(前685-前643在位)海

黄河赤

犬戎(前636-前628在位)晋

洛邑

宋襄公

郑陈邗海

芍陂

吴王阖间吴(前514-前496在位)

(前613-前591在位)(前496-前465在位);

(1)灾难:

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进步:

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3)统一:

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4)交融:

客观上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

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二、经济之变——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传统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使用。

(2)农业技术:①战国时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已经普遍种植农作物。

②春秋战国:各国都有专管水利的官员。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3)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

小农经济:主要指生产组织单位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本质属性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

原因;

(二)发达的手工业

春秋晚期: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三)快速发展的商业(融合了选必1、2)

(1)货币:出现各式各样的货币,各诸侯国有铸币权。

(2)交通:逐渐形成以各国都城为中心的向外辐射交通网路,都城所在地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3)城市: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有的城市出现了商业区。

(4)突破: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和独立个体手工业者出现。;

(四)变法运动(融合了选必1)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商鞅变法;

领域;

●二、经济之变——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重农抑商

材料1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史记》材料2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汉书》

材料3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景帝

原因:

自然经济的要求: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经济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封建统治的需要: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赋税保证财政收入。

工商业自身缺陷: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师师师即即卧师卧

①来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的原则,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②主要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③影响:

有利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小农经济;

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

的途径。

3.频繁的战争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为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人物;

人物;

史料一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史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