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高考思想政治一轮总复习考点培优训练 (19).docVIP

2025年高考思想政治一轮总复习考点培优训练 (19).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提能训练练案[19]

一、选择题

1.《极简人类史》中写道:“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相比之下,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尽管如此,在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中,人类仍然是最有趣、最奇特的物种之一。在近40亿年里,我们是第一个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材料说明()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

③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④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人类的出现则是比较晚才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地球生命史的眨眼瞬间”“在近40亿年里,我们是第一个能将知识代代相传的物种”,这体现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①②符合题意;“我们的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之久,生命的出现也有约35亿年”,这体现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可以离开人类社会而存在,③错误;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强调的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物质的,材料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

2.重庆两江新区的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拥有超过1000台智能化设备,可以实现3000多台机器人智能协同。在新能源汽车下线前必经的总装车间,我们只看得到机械手臂在没有人工辅助的情况下,将汽车座椅运送到线上进行装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机器人发挥能动创造性实现智能协同

②机器人是人的思维或精神运动的物质载体

③机器人智能协同是对人的意识的模拟

④机器人缺乏人的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机器人没有意识,没有能动创造性,①错误;人的思维或精神运动的物质载体是人脑,②错误;机器人没有人脑,没有意识,缺乏人的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只是人类书写的指令的运行,是对人的意识的模拟,③④符合题意。

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开始凋零的季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骚客谈论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晚年笔下的秋天。不同诗人笔下的“秋天”()

①是诗人对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的真实再现

②寓于相同的秋天中又源于各自的人生感悟

③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抒写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是在诗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诗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不同诗人笔下的“秋天”并不是诗人对客观环境和人生境遇的真实再现,而是进行了艺术加工,①错误;不同诗人笔下的“秋天”寓于相同的秋天中,但并不是源于各自的人生感悟,而是源于现实,②错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和杜甫晚年笔下的秋天是不同的秋天,说明不同诗人笔下的“秋天”是在诗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抒写具有自觉选择性,③④正确。

4.“柳”谐音“留”,在中国古代,送行者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人。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意思是说笼罩在烟雾中的茂密的柳条,每枝都依依不舍,万千枝条在日暮里拂走斜阳。行人不要折尽枝条,柳条送走行人,也欢迎来客。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柳枝有送别属性,表明意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②诗人以折柳寄情,反映了意识活动自觉选择性

③以折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体现意识的能动性

④柳条送人迎客,源自于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柳枝的送别属性是人赋予的,不是天然存在的,因此并不能说意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①错误;中国古代,折柳送别,是选取了“柳”的谐音“留”,诗人以折柳寄情,反映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以折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体现意识的能动性,②③正确;用柳条送人迎客,源自于客观存在而非主观想象,④错误。

5.共产党人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其母亲为他送了几个粽子及一碟红糖。过了一会儿,陈母问他要不要添红糖?陈望道答道,够甜了!当母亲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一点也没动。他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原来,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特定条件的影响

③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人的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当母亲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一点也没动。他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原来,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体现了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27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8月0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