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从综合到分析”相关概念辨正——以《左
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的用法差异为
例
一、引言
从综合到分析是汉语词汇语法史上的大事件。在汉语学界,胡以鲁、张世禄
等很早就采用“综合”与“分析”来解释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王力则较早从汉语
史的角度指出:“古语的死亡,大约有四种原因……第四是由综合变为分析,即
由一个字变为几个字,例如由‘渔’变为‘打鱼’,由‘汲’变为‘打水’,由
‘驹’变为‘小马’,由‘犊’变为‘小牛’。”蒋绍愚也指出:“所谓从‘综
合’到‘分析’,指的是同一语义,在上古汉语中是用一个词来表达的,后来变
成或是用两个词构成词组,或是分成两个词来表达。”
蒋绍愚进一步解释道,同样的语义,古代汉语是把动作和事物、事物和性状
这两者综合在一起,用一个词表达;现代汉语是把这两者分开,各自独立成词,
并用它们组成词组来表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这种差异,就是通常所说的“从
综合到分析”。
近年来,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演变广受关注。这些研究切入视角和理论框架
不尽相同,所得观点也互有出入,但大多都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了汉语词汇语法系
统演变的若干重要现象。本文拟在王力、蒋绍愚等研究的基础上辨析词汇型综合
和语用型综合、区别性语义和范畴性语义这两对概念,并通过考察《左传》《战
国策》中“派遣”义“使”的用法变化,对此进一步论证。词汇型综合和语用型
综合关注的是被综合的语义成分原先综合在哪里,区别性语义和范畴性语义关注
的是后来改用分析性手段表达的语义成分有几种类型。
二、与“从综合到分析”相关的两对概念
(一)词汇型综合与语用型综合
根据上引界定,从综合到分析可做如下转述:
综合性阶段(T)分析性阶段(T)
12
[F][M+M]→[[F][M]+[F][M]]
1122132
M和M这两个语义构成要素,在早期的综合性阶段(T)是融合在一个
①
121
词项F里表达的;而在后来的分析性阶段(T),M和M各自采用独立的形
1212
式F和F表达。
23
综合性阶段有个必要条件,即M和M都是F的词义构成部分,否则我们
121
就很难说M和M这两个要素融合在同一个形式之内。如果一个语义成分M是
12
某词F的词义的一部分,那么M的存在应该具备规定性和类推性,即F在所有
的语境和语例中都具备M义,不能是语用层面的临时义或隐含义。但是,我们
发现有的例证需要重新审视。例如,蒋绍愚所说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从表面上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只表达了动作产生的结果(状态),而没有
表达动作本身。但是,在古人的思想中,是比较清楚地觉得它也包含了动作本身。
请看下面的例子:《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郑注:“齐,翦也。”《尔
雅·释言》:“剂、翦,齐也。”……“马不齐髦”中的“齐”是形容词的使动,
从字面上看,它只是表达了“使马毛齐”,而没有说出具体的动作。但郑注却用
一个动词“翦”来解释它,也就是说,在他看来,“齐”不但表达了动作的结果
(齐),而且表达了动作本身(翦)。
[4]233
“从综合到分析”相关概念辨正——以《左
传》《战国策》“派遣”义“使”的用法差异为
例
一、引言
从综合到分析是汉语词汇语法史上的大事件。在汉语学界,胡以鲁、张世禄
等很早就采用“综合”与“分析”来解释汉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