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精彩课堂】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pptxVIP

第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精彩课堂】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了解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事,认识这一时期交流的特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为什么如此频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通过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事及特点,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1.背景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

2.含义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遣隋使“遣唐使”(包括使节和随使节来华的留学生、留学僧等)。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法式:法律、制度、

文化等)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书纪》;

3.代表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奈良人,在开元时入唐,

长留中国达54年。他取名晁衡,在太学学习,考中进士,受到唐玄宗的信任,与诗人王维、李白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谊。传闻他回国时在海上遇难,李白特以《哭晁卿衡》一诗寄托哀思。770年,阿倍仲麻吕卒于长安。今西安和日本奈良各建有纪念碑,以缅怀他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的功绩。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李白《哭晁卿衡》;;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日本平安京平面图

床前明月光床前月光を見る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法式:法律、制度、文化等)

——《日本书纪》

(大唐是个法律完备、文明发达、值得珍视的国家,应该常去学习)

日本和同开玖(bǎo)日本文字;

鉴真(688年—763年),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763年(广德元年)10月4日,鉴真在唐招

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薨méng,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建树颇多。

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

2.六次东渡

鉴真受日本的邀请,先后六次东渡,第六次成功;

在鉴真的设计及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

唐招提寺……鉴真随船带到日本的,还有绣像、画像、书帖等,其中有王羲之父子的真迹,后来成为日本书法的准绳。……鉴真对医药学很有研究,在日本医学界是位备受尊敬的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目的;

三、与新罗的交往

2.代表:崔致远

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时考中进士。

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代表作《桂苑笔耕集》。;

玄奘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

2.目的

自南北朝以来,中国佛门流行两大流派:一为地论学派,一为摄论学派。两

派对佛性的解释各执己见。玄奘发现很难说清楚哪一派是正确的。此外,玄奘感到佛经译本太少,且有的译文晦涩难懂,往往有失原意,出现许多错误。为此,玄奘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以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玄奘为什么要去取经?;

西行路线:从长安出发,经西走廊到西域,跨葱岭经中亚往南最终

到达竺,在当时被认为是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师。;

玄奘是举世公认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被誉为“民族的脊梁”。

——毛泽东

“如果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史学家阿里

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

项目;

五、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

1.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

又叫拜占廷帝国(395

年—1453年),在中国的史

书中以“大秦”常见。后因

受到奥斯曼土耳其和阿拉伯

帝国的威胁,希望与唐朝联

合。

交往过程:贞观年间,东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向阳暖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