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PNF手法治疗讲座.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康复中心

PNF的起源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Kabat(赫尔曼·卡巴特)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以后由其同事MargaretKnott(玛格丽特·诺特)和DorothyVoss(桃乐西·沃斯)于50年代正式发表。当时是用于脊髓灰质炎的康复,后又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PNF的概念

PNF的概念治疗理论与治疗原则:1、遵循从头→尾,由近端→远端的规律。肢体运动及稳定性的发育按照从近端至远端的方向进行,运动的协调性发育是由远段至近端的方向进行。2、运动与姿势的整体模式发育依次为:仰卧位屈肌优势→翻身→腹支撑→肘支撑俯卧→膝手卧位→坐→站立→行走。

PNF的概念3、姿势和运动控制的发育:双侧对称性模式→双侧非对称性模式→双侧交互性模式→单侧模式。4、运动方向的发育:无规则运动→垂直方向的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圆周运动→对角线方向的运动。对角线方向的运动是人体正常发育过程中最高形式的运动,它存在与日常的功能活动中。

PNF的概念

PNF的概念

PNF的概念

基本理论—关于运动模式的理论对角线和螺旋运动的优点:1)对角线运动模式符合正常功能性运动的特征,肌纤维排列和附着部位的解剖特点支持这种运动。2)自主运动由大量的运动模式而不是由单个的肌肉运动组成3)对角线运动是屈伸、内外展、内外旋三组拮抗肌的结合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型式。4)所有的对角线运动都越过身体中线,可促进身体两侧的相互作用。5)对角线运动是旋转的,旋转运动是正常发育的最后部分和最高型式之一。

PNF的运动模式对角线模式:正常的功能性活动是对角线运动而非简单的直线运动。日常生活中人的正常动作大部分通过螺旋、对角线运动模式来实现。对角线模式由屈曲和伸展、内收和外展、内旋和外旋三种运动成分组成。1)双侧对称性运动模式2)双侧非对称性运动模式3)双侧交互运动模式4)单侧模式

PNF的运动模式双侧对称性运动模式:指一对上肢或一对下肢同时进行相同的运动,是最早发育因而也是最容易掌握的运动。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或加强头、颈及躯干的屈曲与伸展运动。上肢对称性模式常见于骑车、脱套头衫等双手操作性活动中;下肢双侧对称性模式常见于坐姿和站立。

上肢Ⅰ型屈曲模式:屈曲—内收—外旋(双侧对称)

上肢Ⅰ型伸展模式:伸展—外展—内旋(双侧对称)

PNF的运动模式

PNF的运动模式上肢Ⅱ型屈曲模式:屈曲—外展—外旋(双侧对称)上肢Ⅱ型伸展模式:伸展—内收—内旋(双侧对称)

PNF的运动模式下肢Ⅰ型屈曲模式:屈曲—内收—外旋(双侧对称)下肢Ⅰ型伸展模式:伸展—外展—内旋(双侧对称)

PNF的运动模式下肢Ⅱ型屈曲模式:屈曲—外展—内旋(双侧对称)下肢Ⅱ型伸展模式:伸展—内收—外旋(双侧对称)

PNF的运动模式双侧非对称性运动模式:发生在一对上肢或一对下肢同时朝向一侧的运动。双侧肢体可以互不接触,如双侧非对称性地向左侧屈,可能左侧上肢出现Ⅱ型屈曲模式(屈曲-外展-外旋),右侧上肢出现Ⅰ型屈曲模式(屈曲-内收-外旋)。

PNF的运动模式双侧交互运动模式:指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如:上肢Ⅰ型对角线模式的交互式运动中一侧上肢以Ⅰ型伸展开始,另一侧以Ⅰ型屈曲开始,然后交换。交互模式具有增加头、颈、躯干稳定性的作用。

PNF的运动模式双侧交互运动模式见于行走、跑步、自由泳、伸手取高处物品等。

PNF的运动模式单侧模式:单侧对角线模式与双侧对角线模式相同。单侧只是以一侧为主。上肢Ⅰ型见于进食、洗脸、化妆等;Ⅱ型见于拉上衣拉链。下肢Ⅰ型见于一只腿穿裤子和翘二郎腿穿袜子;Ⅱ型见于跨栏动作和蛙泳。

几个经典的运动模式上躯干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下躯干屈曲合并向一侧旋转(并腿屈膝;伸膝)上肢下肢

常用治疗活动模式左手摸右耳;卧位一侧手伸至对侧头上调整枕头;左手洗右脸等推车时扶车把的双上肢等踢球射门等盘腿坐;翘二郎腿坐等投球;投标枪等举手投降;爬杆等坐位翘腿穿鞋等

手法接触

肌牵张、牵引与加压肌牵张:对肌肉施以牵张手法会引起肌肉较强的反应。牵张不仅是被牵张的肌肉产生兴奋的效果,而且可以使所有参与该运动的肌群均出现反应。快速牵张肌肉→肌梭本体感受器兴奋→达到兴奋阈值→诱发牵张反射→肌肉收缩。注意:防止出现疼痛。伴有疼痛和骨、关节、软组织疾病不得利用。牵引与加压:都是对本体感受器的刺激,牵引可以促进关节的屈曲运动;加压法促进伸肌运动。对保持与提高姿势稳定性具有明显的效果。伴有急性症状的患者,均为禁忌。

最大阻力施加最大阻力:是在保证平滑地进行对角线模式的全程运动或维持等长收缩的前提下,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外力。目的:对较强肌群最大阻力,以使兴奋向较弱肌群扩散。从而易化弱肌群的运动。改善肌力不平衡。施加阻力应从小到大逐渐递增,在关节活动范围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