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届高三4月名校联考作文汇编一(2025年4月考)-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新闻素材积累与运用(全国通用).docx

2025届高三4月名校联考作文汇编一(2025年4月考)-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新闻素材积累与运用(全国通用).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届高三名校联考作文汇编

2025年4月联考汇编(一)

月考名题+审题立意+例文佳作

写作主题:

01“科技与相互理解”02流动幻象与秩序圈层

03“向内看”与“向外看”04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

05理性之光与社会生活06安命,怨命,造命

作文汇编:

01(2025杭州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交流提供了多样的渠道和丰富的场景,人们的沟通更及时,更便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否会因此变得更为容易?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

材料开篇点明“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为交流提供了多样的渠道和丰富的场景”,这是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从即时通讯软件如微信、QQ,实现随时随地的文字、语音、视频交流,打破时空限制,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也能“面对面”沟通;到社交媒体平台像微博、抖音,人们可分享生活点滴、观点见解,极大拓展社交圈。丰富的场景体现在,无论是通勤路上、工作间隙,还是居家休闲,只要有网络,交流触手可及。例如,线上会议使身处不同地区的工作团队能实时研讨;在线课堂让学生跨越地域向名师求学。这些都表明科技让沟通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人们的沟通更及时,更便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否会因此变得更为容易?”这一疑问是材料核心。其中,“相互理解”并非简单知晓对方所言,而是能站在对方立场,体会其感受、洞察其想法与行为动机。科技虽赋予沟通便捷性,但相互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交流深度、双方态度、文化背景差异等,并非仅由沟通便捷与否决定。这就要求深入探究科技在人际相互理解中扮演的角色,是助力、阻碍,亦或兼具二者。

立意:

1科技通讯千万里,理解未必近人心

2.科技是人际理解的催化剂还是绊脚石?

3.科技时代,理解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4.穿越科技迷雾,找寻理解的微光

例文:

善用科技,让理解无界

在信息飞速流转的当下,科技如同一场汹涌浪潮,彻底重塑了人们的交流模式。即时通讯软件打破时空樊篱,社交媒体平台拓展社交版图,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兴场景不断涌现,让沟通变得前所未有的及时与便利。然而,这份便捷是否必然通向人与人之间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实则不然,科技之于人际理解,恰如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巧妙运用。

合理驾驭科技,无疑能为增进人际理解架桥铺路。互联网搭建起跨越地域的交流平台,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得以频繁互动。以国际学术交流为例,各类线上学术会议、科研合作群组层出不穷。各国科研人员借助网络,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交流创新思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孕育出的科研思维方式。西方科研注重实证与逻辑推导,东方科研则常蕴含整体思维与哲学思辨,通过线上交流,双方相互学习,跨越文化差异,实现了学术层面的深度理解,也为未来携手攻克全球性难题奠定基础。同样,视频通话让分隔两地的亲人朋友仿若近在咫尺。在疫情期间,无数家庭依靠视频连线维系亲情。春节时,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通过视频向国内长辈拜年,讲述异国生活的点滴,长辈们看着屏幕中孩子熟悉的面容,听着真切的声音,即便相隔万里,也能深刻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亲情在屏幕两端流淌,理解在交流中升温。

然而,倘若过度依赖或错误使用科技,它也可能成为人际理解的阻碍。社交媒体虽提供了海量信息分享的窗口,却常流于表面。人们在微博、抖音上快速浏览大量碎片化内容,点赞、评论成了交流的主要形式,真正深入的思想碰撞少之又少。在热点事件讨论中,网友们往往未经深思熟虑,便跟风发表片面观点,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分析,不同观点之间难以达成理解与共识,网络空间充斥着争吵与误解。同时,过度沉迷虚拟交流,会使人们逐渐失去面对面沟通的能力与耐心。线上交流时,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辅助信息大量缺失,一个简单的语气词都可能引发歧义。

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其对人际理解的影响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与方式。我们应善用科技之利,借助多元交流渠道,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系,分享真实的想法与情感,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同时,时刻保持警醒,避免陷入科技带来的交流陷阱,适时放下电子设备,回归面对面的真诚沟通,用眼神传递关切,用微笑化解隔阂。

当我们正确把握科技与人际理解的关系,合理运用科技之力,它便能成为跨越心灵鸿沟的桥梁,让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不再受时空限制,让温暖与善意在每一次交流中传递,构建一个充满理解与包容的和谐社会。

科技架桥梁,谨慎陷鸿沟

伴随着交通、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模型等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更为及时便利,但人与人的理解却陷入自足孤岛的因境。值此之际,我们应当以科技架好理解之桥梁。

我们的沟通借助网络媒介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和充分的互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教辅之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法律、医学电子书,案列评析、合同PDF、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中考、高考复习专题资料、试卷、真题、钢琴谱。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2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