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孟子有约.pdf

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孟子有约.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孟子有约

与孟子有约

——孟子专题研究活动方案设计

一、活动名称:

与孟子有约

二、活动设计:

奚家福、鲍佳

三、活动对象:

铜陵市五中高三(3)班全体学生

四、活动背景: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是“孟子专题学习”单元。学习重点

不再仅限于读懂字词句章的意思,而是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质

疑、解惑以及检索资料、整合信息、思考创新的能力,从而理解、评价孟

子的思想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进而对孟子其人及《孟子》其文有一个

总体的了解。

五、设计理念

1.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式的改革。高中阶段是培养研究能力和创

造能力的关键时期。开展专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不仅能用前人

传给的知识来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还要能去对付未来面临的许多新问

题,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帮助学生收集利用资料、选择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积累情感,并在互动过程中师生共同发展,一起成长。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不断整合使网络世界成为语文学习的

新天地,并与现实世界的传统语文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

文学习的大环境。“在线论坛”等语文学习活动,使语文时空真正宽泛起

来,使语文教材真正丰满起来,使学习方式真正多样起来,从而真正为学

生的全面素质服务,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六、活动过程

(一)自主阅读阶段

1

自主阅读,广泛积累,提出疑问,自行解惑。

1、利用教材资源,自读孟子文章

①复习旧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初

中);《寡人之于国也》(高中第一册)

要求:诵读各篇,温故知新。

②自读新课:《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高中第五册)

要求:通译原文,理出疑点;借助工具,解决疑问。

③相“平淡无奇”之机,引发诱导。

如《齐桓晋文之事》一文的开头,齐宣王问孟子有关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答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这似平淡无奇,可我觉得这恰是文章的脉络所在:仲尼之徒为何为称道桓

文之事呢?因桓文“行霸道”,称霸天下,而仲尼之徒则是主张“行王道”

的,齐宣王就是欲效桓文行霸道的,这就是他问桓文之事的症结所在,这

是全文的纲。那么,“后世”果真“无传”吗?事实上,桓文之事后世早

已传述开了,可见这“后世”实专指孔门的“后世”,而孟子也是也于孔

门,故孟子才说“臣未之闻也”。学生经过这一诱导,兴味渐浓,颖悟顿

开,觉得应于“平淡无奇”中见其神韵之处,方不致于“深入宝山空手回,

见宝不得宝”。

2、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专题阅读

①在线阅读:《孟子·梁惠王上下》()

要求:精读全篇,学有余力者可进一步拓展阅读。

②查阅资料:孟子生平、孟子思想、孟子散文特色等

(21)

要求:有关内容添加到收藏夹,师生资源共享,共建研究性学习网站。

(二)合作探究阶段

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共同发展,一起成长。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像、古筝乐曲)

两千年前的殿宇楼阁早已倾圮,而一位圣哲的感悟却在两千年的晨风

暮雨、星光月影的时光流转中未曾褪色。他,就是孟子。

在悠悠岁月中,也许有一天我们和我们的话语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这位圣哲却可能在时光之中长存,让后人惊叹他的不朽。

今天,让我们一起叩开网络的大门,去探访一个不朽的灵魂。

(打开网站:与孟子有约)

2、检索资料,走近孟子

“孔孟之道”,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也熟知孔子、孟子是中国

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第一位圣人,那么,

何以不把荀子或儒家的其他继承者与孔子并称为“孔荀之道”,而唯独把

2

孟子尊为“亚圣”,使之成为儒家仅次于

文档评论(0)

叮当的泉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