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这里有我高考作文.docx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这里有我”的高考作文范文五篇

范文一:

青铜方罍上的千年回响

故宫西三所的窗棂滤过初春的晨光,我戴上棉质手套,轻轻捧起那尊西周青铜方罍。器物表面的饕餮纹在修复灯下忽明忽暗,仿佛三千年前浇筑铜水的匠人正透过时光的迷雾凝视我。突然,指腹触到内壁凹凸的铭文,耳畔竟响起沙哑的呓语:维王廿祀,铸此宝罍,永祀山川。

这声音惊得我险些失手。抬头望向修复室墙上文物医生守则,玻璃框里泛黄的宣纸上,1950年第一代故宫修复师郑振铎的墨迹依然遒劲:器物有灵,承古人心血,当以性命护之。窗外的海棠枝影摇曳,恍惚间与养心殿廊下的宫灯重叠。宣统三年深秋,末代太监抱着《快雪时晴帖》奔过这条甬道时,是否也曾听见商周钟鼎的呜咽?

裂痕中的千年对话。

去年修复倦勤斋通景画时,老师傅教我辨识乾隆年间的透底托裱绝技。虫蛀的绢帛在特制糨糊中舒展筋骨,苏州织造府进贡的蚕丝在显微镜下显出竹节状的肌理。这是康熙朝改良的吴罗织法。师傅的镊子挑起一根纤维,当年江宁曹家为接驾,专辟三亩桑园供养这种蚕。我屏息将新补的丝绢嵌入裂隙,二百年前的苏绣纹样竟如活水般漫过接缝。那一刻,我分明看见姑苏绣娘们跪在织机前,用银针般的吴语低唱:一线连今古,经纬共晨昏。

深冬在文渊阁整理《四库全书》残卷时,指尖抚过被英法联军火燎的焦痕,忽然触到夹层中一片薄如蝉翼的衬纸。紫外线灯下显出一行小楷:咸丰十年八月廿二,僧格林沁部溃,夷人犯圆明园,余冒死藏此页于夹袄。那夜我在库房待到子时,将衬纸重新装裱时,听见梁间有衣袂窸窣的响动。或许两百年前那位无名护书人,此刻正与我共守这盏孤灯。

丈量时光的尺度。

在太和殿测绘藻井斗拱那日,无人机掠过三层汉白玉台基。显示屏上的三维模型与《营造法式》中的八铺作构造完美契合时,忽然想起永乐十八年蒯祥督造紫禁城的传说。史料记载这位香山帮匠首夜观天象而定梁柱,如今我的激光测距仪扫过那些微微西倾的檐角,数据精确到0.01毫米的误差,却仍解不开古人以苍穹为规的玄机。

最难忘是修复慎德堂屋脊兽那次。暴雨突至,我冒雨爬上脚手架抢救苫布,琉璃螭吻在闪电中泛出冷光。刹那间,一道雷火劈中太和殿的记载掠过脑海——明嘉靖三十六年雷击三大殿,匠人蒯义率众三日三夜抢修。先人淋过的雨,原来会落在今人肩上。我攥紧湿滑的苫布绳结,忽然懂得为何太和殿基座要筑九丈九尺高:那不是为了彰显皇权,而是给后世守护者留出与历史对话的空间。

指纹里的永恒。

今年清明,为战国错金银铜弩机做X光检测时,发现扳机内侧藏着半枚指纹。多光谱成像显示,这枚来自公元前三世纪秦国工匠的指纹,与我的右手拇指在屏幕上重叠。文物不会说话,但那些修复痕迹都在诉说:商周的铸铜匠在陶范上刻下的祈祷,唐宋裱画师在接笔处的藏锋,明清木作师傅在榫卯间预留的呼吸缝。故宫的砖缝里积着历代守护者的汗渍,而我们正在把自己的掌纹,拓印进下一个千年的晨光。

养性殿前的海棠又开了。我站在当年溥仪偷运文物的神武门前,看游客们举着相机惊叹屋脊兽的精致。他们不会知道,西北角楼飞檐第十三层瓦当背后,刻着我们这代修复师的名字缩写。但每当夜巡走过三大殿,听见风铎摇响子时的更漏,便知这九千余间宫室中,永远会有守夜人提着灯笼,让历史的血脉温热如初。

范文二:

梧桐树下的守望者

南京鼓楼邮政支局的墨绿色门楂上,铜制门牌已生出斑驳锈迹。我第一百二十三次为王奶奶朗读她儿子的越洋来信时,斜阳正穿过1924年安装的彩色玻璃窗,在汇款单上投下斑斓光影。老花镜滑落在民国时期的大理石柜台上,她忽然落泪:这光斑和我母亲当年拆家书时一模一样。

这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英式建筑里,时光仿佛被装进了牛皮纸信封。张师傅每日用蘸水钢笔誊写电报,笔尖摩擦纸面的沙沙声,与墙上老照片中穿长衫的报务员动作重合;李阿姨拨动算盘珠的脆响,应和着窗外消失三十年的有轨电车叮当。当我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柜员机时,他们总固执地说:机器冷冰冰的,还是小周念信的声音最熨帖。

烽火中的墨迹。

去年台风梅花过境,九十岁的赵爷爷拄着拐杖蹚过积水,执意要来等孙女的明信片。雨水顺着铸铁下水管轰鸣,他颤抖着从中山装内袋掏出泛黄的《中央日报》,1947年刊登着他父亲在中央饭店当门童时传递情报的故事。当年电报局地下就是联络站,他浑浊的眼睛在闪电中发亮,每个字都蘸着人血啊!我这才注意到营业厅地砖的六边形花纹,正是民国时期地下党接头的暗号图案。

深夜整理库房旧档案时,一本1952年的《模范投递员日志》从铁皮柜顶跌落。扉页夹着的黑白照片上,梳着麻花辫的女投递员背着军绿色邮包,在中山码头眺望长江。她的自行车铃铛似乎仍在某条街巷回荡,与我的电动分拣车发出的电子提示音交织成奇异的和弦。

永不褪色的等待。

上个月处理一封地址模糊的平信,邮戳显示竟是1983年从鼓楼支局寄出。紫外线灯下显出模糊字迹:小芳,我在新疆建设兵团等你。按现行规定本应作死信处理,我却鬼使神差地查

文档评论(0)

188****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